1 / 3
文档名称: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doc

格式:doc   大小:5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8/8/27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8水平。结果 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8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溃疡性结肠炎中度和重度者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溃疡性结肠炎轻度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结论联合检测血清TNFα、IL8的水平变化,可作为反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炎症损害程度的较为灵敏的指标,对于判断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变化,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环境、免疫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目前较受重视的免疫因子涉及自身抗体、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补体、黏附分子、细胞因子等诸多方面。特别是炎症前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被视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1]。本研究通过测定UC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对象
收集2007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UC患者80例,其中女性47例,男性33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岁,病程3~12年,平均(±)年。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放射线检查、结肠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而确诊,UC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2001年“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2],根据黏膜病理学检查将UC患者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62例,病理检查见固有膜内弥漫性、慢性炎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隐窝急性炎细胞浸润,尤其上皮细胞间中性粒细胞浸润、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肉芽组织增生。缓解期18例,病理检查见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细胞减少;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潘氏细胞化生。并根据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将活动期UC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27例,患者腹泻每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血沉正常;中度14例,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21例,腹泻每日6次以上,明显黏液血便,
℃以上,脉搏在90次/min以上,血红蛋白<100g/L,血沉>30mm/h,重度患者中有2例伴有消化道大出血。80例患者中病变局限在直肠26例,直肠、乙结肠病变23例,左半结肠受累12例,广泛结肠病变(病变扩展至结肠脾曲以上)8例,全结肠受累7例,节段性病变(直肠和回盲部)4例。
正常对照组40例,均来自健康体检者,排除风湿性疾病、感染和肿瘤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岁。UC组和正常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具有可比性。
主要仪器与试剂
TNFα试剂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