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吉祥葫芦耳环.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吉祥葫芦耳环.doc

上传人:zbggqyk171 2015/8/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吉祥葫芦耳环.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吉祥葫芦耳环
在中国传统纹样中有很多非常独特的元素,葫芦就是其中之一。最突出的是,在明代,每当年轮转换、辞旧迎新之际,葫芦纹样一定要在器物上、人们的服饰上出现,也就是说,这种本来很普通的植物果实居然具有了贺岁的含义。
葫芦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容易成活,年年复生,且藤蔓四处延伸,达到可观的长度,因此,古人将其视作“长寿”“岁月绵长”“时光无尽”的象征。由于这个原因,在明代的宫廷中,从腊月起一直到新年的正月里,皇帝、后妃、大臣以及太监宫女都要穿着带有葫芦纹样的服装,簪钗上也饰以葫芦的形象,后妃还要带小葫芦造型的耳环,以此祈福太平岁月绵绵不尽。
明宫宦官刘若愚所撰《酌中志》中就介绍了相关****俗,称奇的是,书中还写道:“仍有真正小葫芦如豌豆大者,名曰‘草里金’,二枚可值二三两不等,皆贵尚焉。”当时居然能够培育出仅有豌豆大小的天然葫芦,称为“草里金”,价格昂贵,要花上二三两白银才能买下一对这样的微型小物,是备受珍视和追捧的时髦饰品。
古人培育袖珍葫芦的历史竟然颇为久长,至晚在宋代就已见于诗词记载。如陆游即作有《刘道士赠小葫芦》组诗,据诗中所咏,诗人所得到的小葫芦“色似栗黄形似茧”,“个中一物著不得”,显示南宋时的天然小葫芦只有蚕茧大小。其具体用途则是作为一个小佩饰挂在衣带上,垂在身边,不过,它不是一般的佩饰,具有咒符的性质,诗人外出游玩之时,凭之一路规避鬼神的侵扰。
到了元代,出现了一个一直延续到清代的有趣做法,就是女性讲究佩戴垂有天然小葫芦的耳环。《析津志》就记载,元代后妃头顶华美高大的顾姑冠时,配套耳环之一是“天生葫芦”。传为元人所绘的《梅妆仕女图》中,立在寒梅前的女性恰恰于耳畔垂挂着小葫芦耳环,是非常难得的图像资料。
清初人刘廷玑《在园杂志》中则介绍道:“明宫中小葫芦耳坠,乃真葫芦结就者,取其轻也。内监于葫芦初有形时,即用金银打成两半边小葫芦形,将葫芦夹住,缚好,不许长大。俟其结老,取其端正者,以珠翠饰之,上奉嫔妃。然百不得一二焉。因其难得,所以为贵也。”说得非常清楚,元明时代,宫中会有太监专门负责培育工艺葫芦。为了形成预期的袖珍葫芦,需用金银等金属打造出小葫芦造型的立体外范,套在刚刚开始生长的葫芦之外,到秋来之时,才将对半合在一起、以线缠紧的外范解开。不过,能按照外范长成理想形状的比例非常低,所以最终成形的小葫芦就备受推崇。这种难得的成品小葫芦会与珠翠串在一起,做成耳环,进奉给后妃。
《清稗类钞》中有“梁葫芦”一条也谈到,清时,北京有位梁姓太监以擅长培育工艺葫芦闻名,绰号“梁葫芦”,“方葫芦未成时,束以范,方圆大小唯所欲”,“极小者为妇人耳,尤精巧”。可见,宫廷中指派太监专门培育工艺葫芦的传统,在清代一直得以延续;以小如豌豆的葫芦制成耳环,在清代女性当中,也始终是一种高档饰品。
葫芦的一大特点是结实累累,于是被赋予“子孙繁衍”“多子多孙”的意喻,这无疑是女性喜欢将其作为首饰的原因。不过,从明代开始,小葫芦也进入男性士大夫的服饰之中,被巧妙的用作上衣,尤其是“披风”一类外袍的纽扣。此外还作为念珠的上“记念”即押头,这一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