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1、土方工程通病预防措施
、场地的稳定条件。
。
,作好现场施工临时排水,避免基坑(槽)浸泡和建筑物附近积水。
2、钢筋工程通病预防措施
:钢筋骨架绑扎不牢、保护层过小、下料偏差
治理措施:
(A)绑扎时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钢筋绑扎偏斜或骨架扭曲。
(B)堆放地面要平整,搬运过程要轻抬轻放;增加钢筋交点的绑扣数量。
(C)砂浆垫块均匀分布,数量合适。
(D)绑扎钢筋骨架前要熟悉图纸,并按钢筋材料表核对配料单和料牌,检查钢筋规格、数量是否齐全准确,下料尺寸是否符合设计。
:沿钢筋全长有一处或数处“慢弯”。
原因分析:运输时装车不注意,运输车辆较短,条状钢筋弯折过度,用吊车卸车时,挂钩或堆放不慎,压垛过重。使每批料或多或少都有“慢弯”。
预防措施及治理方法:将直径为14mm和14mm以下的钢筋放在工作案子上,将弯折处放在卡盘上板柱间,用平头横口扳子将钢筋弯折扳直,必要时用大锤配合调直,将钢筋进行冷拉以伸直。
:矩形箍筋成型后拐角不成135度或两对角线长度不符。
原因分析:箍筋边长成型尺寸与图纸要求误差过大,没有严格控制弯曲角度,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没有逐根对齐。
预防措施:注意操作,使成型尺寸准确,预先确定各种形状的钢筋下料长度调整值,配料时考虑周到,为了画线简单和操作可靠,要根据实际成型条件,制定一套画线方法,以及操作时搭板子的位置。
治理方法:当箍筋外形尺寸误差超过质量标准允许值时,对I级钢筋,可以重新将弯折处直开,再进行弯曲调整(只可返工一次),对二其他品种钢筋,不得重新弯曲。
:绑扎间距不符合要求,有缺口、松扣现象;
原因分析:搬移钢筋骨架时,绑节点松扣或浇捣砼时绑扎松扣。绑扎铁丝太硬或粗细不当,绑扎形式不下确。
预防措施:绑扎Ф12以下的钢筋用22号铁丝绑扎,直径12—16毫米的钢筋用20号铁丝绑扎,绑扎梁柱等直径较粗的钢筋可用双根22号铁丝。绑扎时要尽量选用不易松脱的绑扎形式,如绑平板钢筋网时,除了用一面顺扣外,还应加一些十字花扣,钢筋转角处要采用兜扣并加缠。对竖立的钢筋网,除了十字花扣以外,也要适当加缠。
治理方法:将节点松扣处重新绑扎。
3、模板工程
、柱模板:
通病现象:底部漏浆,平面尺寸变形,高低不平。
原因分析:底部填塞不严,未使用隔离剂或隔离剂失效造成粘结。
预防措施:两侧及端部要有足够的刚度,并撑牢夹紧,保证严密。
:
通病现象: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下挠;梁侧模拆模后发现梁身侧面有水平裂缝、掉角、表面毛糙,局部模板嵌入梁柱间,拆除困难。
原因分析:
1)、木模板未校直撑牢。
2)、模板没有支撑在坚硬的地面上。
3)、梁底模板未起拱。
4)、梁侧未固定牢。
5)、木模在砼浇灌后吸水膨胀,事先未留有家隙。
预防措施:
1)、支梁模时应遵守边模包底模的原则,梁模与柱模的连接处,应考虑浇灌后不至嵌入柱内。
2)、梁底间距应能保证在砼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
3)、梁侧模及底模用料厚度与宽度根据设计尺寸进行配制,必须具有足够的拼条。
4)、梁侧模下口必须有夹条木钉紧钉在支柱上,以保证砼浇灌的过程中,侧模下口不致鼓模。
:
通病现象:板中部下沉,板底砼面不平,板边模嵌入梁内不易拆除。
原因分析:
1)、板搁栅用料较小造成挠度过大。
2)、板下支撑底部不牢,砼浇灌过程中荷载不断增加,板模下挠。
3)、板模底不平,砼接触面平整度超过允许偏差。
4)、将模板钉在梁侧模上面,甚至略伸入梁内,浇灌砼后,板模板吸水膨胀,梁模略有外胀,造成边缘一块模板嵌牢在砼内。
预防措施:
1)、模板厚度一致,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支撑才料应有足够的强度,前后左右相互搭结。
3)、模板与梁模搭接处,板模应拼铺到梁侧模外口平齐,避免模板嵌入梁砼内,以便于拆除。
4、现浇混凝土通病预防措施
通病现象:浇筑砼工程前,模板内的垃圾、泥土等杂物清除不净,砼振捣不密实,蜂窝、麻面、露筋、露石及轴线位移,断面尺寸不符合要求。
原因分析:
(1)、由于职工的粗心及随意性造成。
(2)、麻面由于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杂物,拆模时砼表面被粘损,出现麻面。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模板漏刷,拼缝不严密,浇捣砼时缝隙漏浆,砼沿模板缝位置出现麻面。振捣不密实,有气泡未排出,木模板浇筑砼前未浇水湿润。
(3)、蜂窝是混凝土配合不准确,搅拌时间短,未按操作规程浇筑混凝土。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层分段浇筑,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