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内蒙古乌拉盖管理区
乌拉盖简介
“乌拉盖”系蒙古语,《蒙古秘史》载“浯泐恢”河,明代载“兀鲁回”河,清代载“芦”河、乌尔虎河等,都是一个名称的音译记载。“乌拉盖”一名有种种解释,其一认为是古代北方部落名,称“兀鲁骨锡”,这种解释较为符合历史。     乌拉盖地区历史悠久,据境内发掘的贺斯格乌拉细石器遗址和乌兰察布嘎查挖掘发现的生活用陶器表明,远在旧时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1949年年划归东部联合旗。1956年划归东乌珠穆旗。1957年锡林郭勒盟食品公司在胡硕庙遗址处建立胡硕庙储备繁殖牧场,1960年5月建立地方国营乌拉盖郭勒机耕农场,1965年建立贺斯格乌拉公私合营牧场。1969年3月组建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975年撤销兵团建制,恢复国营农牧场体制,内蒙古农牧场管理局在乌拉盖设立农牧场管理分局。1982年国营农牧场体制改革,乌拉盖分局下放锡林郭勒盟管理,改称锡林郭勒乌拉盖牧场管理局。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乌拉盖农牧场管理局变为政企合一的锡林郭勒盟牧工商联合公司乌拉盖分公司,1985年整顿行政性公司,政企分开,恢复乌拉盖农牧场管理局。1993年2月建立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并保留乌拉盖农牧场管理局体制。1995年改为乌拉盖绿色产业综合开发区,2005年更名为乌拉盖管理区。
乌拉盖管理区在全区的位置
乌拉盖管理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东部,地处大兴安岭西麓,东接兴安盟界,南与霍林郭勒市接壤,是锡盟、兴安盟和通辽市三盟市的交界处。
行政区划
现辖哈拉盖图、乌拉盖、贺斯格乌拉三个国有农牧场(16个农牧业分场)、巴音胡硕镇(含9个嘎查村和3个居委会)和一个水库管理局,管理区管委会所在地巴音胡硕镇,是开发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现有三资企业4家,乌拉盖草原是世界上最好的天然草原之一。
乌拉盖管理区政区图
乌拉盖水资源简介
乌拉盖地区水系是锡林郭勒盟最大的内陆水系,境内水资源丰富,占全盟总储量的1/3,,,且埋藏较浅,水质为淡水。
境内主要有乌拉盖河及其支流色也勒吉河,均发源于大兴安岭山地。乌拉盖河干流发源于宝格达山南麓,由许多泉水汇集而成,水量稳定,全长360km,在胡硕庙与支流色也勒吉河汇合,向西流入乌拉盖戈壁。乌拉盖河全流域面积达20200km2,, m3/s。色也勒吉河全长98km ,。
境内有乌拉盖水库和贺斯格乌拉水库。乌拉盖水库位于乌拉盖河中上游,,2004年10月份完成除险加固工程,并开始蓄水,现已蓄水6000万m3,2007年可达到正常水位,每年能提供工业用水量为3860万m3,目前,在乌拉盖开展煤化工的项目为锡林河煤化工项目,获得自治区批复的工业用水指标为870万m3/年。为了满足乌拉盖乃至整个锡盟地区今后工业用水的需要,自治区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引哈济锡”工程,,现自治区已责成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调水工程前期工作。贺斯格乌拉水库位于色也勒吉河上游,库容2000万m3。境内分布大小湖泊12个,泉水23处,且水质上乘,开发潜力较大。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2005年,管理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922万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495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70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目前,管理区共拥有社会福利机构1家,总床位数24张,共收养3人。全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65人,。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龙头企业培育、基地建设、利益联结机制三个关键环节,努力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牧区人口转移。解决农村牧区问题。“十一五”期间,把农村牧区人口转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统筹做好人口转移的规划,促进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减少农村牧区人口。“十一五”期间,向农牧场场部和巴镇转移农村牧区人口要达到25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