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孟子的义利观
Cylm269制作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王何必曰利
找出文段中孟子表达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2、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
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夺不魇
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4、再次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王何必曰利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有两种基本意思。
其一是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上》)
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
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尽心下》)的道德品性,而“义”,孟子主要把它看作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主要有三种意思。其一是指利益,作名词。其二是有利于、利用、以……为利的意思,作动词。其三是锐利或利害的意思,作形容词。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上》)
“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尽心上》)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公孙丑下》)
“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