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文档名称:

书,我们的朋友.ppt

格式:ppt   大小:10,514KB   页数: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书,我们的朋友.ppt

上传人:s0012230 2018/8/29 文件大小:10.2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书,我们的朋友.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书,我们的朋友大庆市林甸县第四中学吕秀明LOREMIPSUMLOREMIPSUMLOREMIPSUM学问挺大,不会说话。要学知识,动手翻它!WeichenDesign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这些文字,直到1899年才发现。 那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懿荣的官员得了病。他懂得医道,每次抓来的药,都要亲自看过,然后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多好像文字的东西,他感到惊讶。于是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全买下来,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考证出这些“龙骨”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时使用的文字。在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记载了殷代的祭祀、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些甲骨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01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竹简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或几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书比竹简轻便,但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帛书bó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东汉有个叫蔡伦的,改进了西汉时候的造纸技术,于是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这种书也是一卷一卷的,轻巧适用,成本较低,保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一百多年前的书到了近代,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提高,印书花样翻新,如油印、石印、铅印、胶板彩印、影印,以及静电复印等,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书。 《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组数据:中国每人每年大约读5本书欧美国家、日本每人每年读40本书犹太民族每人每年读55本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想?“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