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试谈论文提纲
试谈论文提纲导读:素食”。因为吃得多,他被陈家庄的仆人称之为“磨转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溜”。可以说猪八戒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不在乎有无美味佳肴,可见吃的对他是何等迫切了。2、贪睡,却“贪”不择地。只要瞌睡一上来,哪怕是天大的事他也能丢在脑后。让他去化斋,他钻在草丛睡觉,让他去巡山,他也偷懒睡觉,书中三十二回让他巡山,“他一
论《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
(论文提纲)
一、猪八戒形象的历史演变
猪八戒形象形成的背景。
猪八戒形象的起源。
猪八戒形象的表征。
二、猪八戒形象的特点
采用猪、妖、人三位一体的艺术手法,把猪八戒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写,其性格自然复杂。
(一)猪性
1、贪吃,却“贪”而不挑。
2、贪睡,却“贪”不择地。
3、贪财,却“贪”而不夺。
4、贪色,却“贪”而未淫。
(二)妖性。
妖性是对猪八戒人性的夸大和渲染,猪八戒是妖,这既是作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更加地深刻了对其人性的揭露。
(三)人性
人性是猪八戒形象的最终归宿:
1、作战勇猛,但易于动摇。
2、自私自利,但能顾全大局。
3、憨厚率直,但粗中有细。
4、偷懒耍滑,但能吃苦耐劳。
猪八戒身上具有太多的人的特点和本性,是明朝中后期启蒙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流行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之一。
三、猪八戒的喜剧形象
《西游记》独树一帜地占有了喜剧舞台,源于猪八戒喜剧形象的塑造。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性色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猪八戒的名字。
1
二是猪八戒的模样。
三是猪八戒的武器。
四是猪八戒的变化。
五是猪八戒的言行。
六是猪八戒的理想与面对的现实。
四、猪八戒形象的现实意义
猪八戒率性而为,张扬个性,其自然天性根源于他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凡夫俗子。其性格特征较多的表现出人性的要求,这一艺术形象闪烁着真实的人性的光辉,在当代社会,猪八戒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
2
论《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
朱林萍
(山西省霍州市南环办中学)
[内容提要] 猪八戒形象的塑造,使《西游记》带有了更浓郁的启蒙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猪八戒的形象分析,力图全面地揭示其形象,使人们对猪八戒这一古典文学艺术形象的内涵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猪八戒、形象、贪
《西游记》约成书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的我国明代中叶,它和比它先出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后来的《儒林外史》、《红楼梦》,都是我国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光辉成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熟悉和喜爱的古典文学作品。
《西游记》一书评者众多,见解各异,谓之“三教已括于一部”(明·袁于令《西游记题词》),谓之“此其书直寓言者哉”(明·陈元之《西游记序》),谓之“传《华严》之心法也”(清·尤侗《西游真诠序》),谓之“原是证圣贤儒者之道”(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谓之“毫无情理可言,而行文之乐,则纵绝古今”(民国·冥飞《古今小说评林》),谓之“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鲁迅《中总论》说得好,“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非一部《西游记》也。以一人读之,则是一人为一部《西游记》;以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读之,各自有一部《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