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土壤制50000-1100000土壤图数字化基本要求-全国土壤质量.doc

格式:doc   大小:6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土壤制50000-1100000土壤图数字化基本要求-全国土壤质量.doc

上传人:dlmus1 2018/9/1 文件大小:6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土壤制50000-1100000土壤图数字化基本要求-全国土壤质量.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家标准
《土壤制图 1:50000、1:100000土壤图数字化规范》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土壤制图 1:50000、1:100000土壤图数字化规范》国家标准编写组
2013年 3月
国家标准
《土壤制图 1:50000、1:100000土壤图数字化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1、工作概况
任务来源和工作简况:
国家标准《土壤制图 1:50000、1:100000土壤图数字化规范》制定项目,列入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1年度国家标准制定计划,项目编号为20111821-T-326。2012年5月,在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下,成立了编写工作组,编写组成员为土壤科学、信息科学方面的专家,具有土壤空间数据库和土壤科学数据库建设、数字土壤制图、土壤分类等方面的研究背景。标准编制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江苏省标准化研究院。
编写组采用编制单位循环工作的方式,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召开编写组会议,对工作进展和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形成本征求意见稿。
起草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编写组成立后,经过讨论,确定了项目具体工作内容、研究范围、工作计划、时间安排和任务分工。
编写组首先对国内外基础地理信息、土地、林业、地质等领域有关数字化和数字产品的标准进行了收集和文献研究,重点研究了基础地理信息的数字化和数字产品标准,以及土地、林业的行业专题地图数字化标准规范,调研了我国土壤调查成果图件实际状况和数字化技术应用现状,并结合编写组主要成员在1000余个县的大比例尺土壤图数字化基础上形成的规范,分析了这些标准技术要求的特点和区别,明确了本标准的技术要求。
在前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2012年8月,通过编写组讨论,确定了扫描矢量化法是目前专题地图主要的数字化生产技术方法,而标准范围应涵盖这一方法的整个生产流程及其技术要求,包括扫描、几何纠正、数据分层、要素采集数字化环节。明确了标准定位和范围后,重点界定了标准中的专业术语、技术指标、生产流程、要素采集等内容,并于2012年11月形成初稿。2012年12月,编写组对生产流程、要素采集等具体内容进一步讨论,增加资料性附录A(非土壤地物代码表),形成修改稿。2013年1月,经编写组讨论,参考《1:500、1:1000、1: 2000 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 17160)》与其他有关地图数字产品的标准,认为“数字化规范”比“数字化基本要求”更能准确反映标准的内容,明确比例尺更能准确地反映标准中的指标参数,因此,将标准名称改为《土壤制图 1:50000、1:100000土壤图数字化规范》(原为《土壤制图 1:50000—1:100000土壤图数字化基本要求》),并对标准范围和“矢量土壤图”等有关术语进行了重新界定,对数字化作业流程中有关图幅拼接内容进行了补充,于2013年3月形成本征求意见稿。
2、标准制定目的和意义
土壤图件是国家的基础土壤资料,土壤图数据是国家土壤资源的基础信息数据,也是土壤科学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生态、环保、国土等研究领域和部门。由于缺乏土壤图数字化生产作业流程、数据采集技术、作业方法及质量控制的统一规范,数字土壤图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土壤空间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