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方案
 
 
 
 
 
一、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语文的含义很广阔,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形式多样的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只是有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诸如广告启事、产品说明、商店名称、电影电视、网络语言等,都是语文现象。有的常规有的新奇,只要留心观察,随时注意语言现象,总会碰到与学习和运用语文有关的问题。但是,社会上经常存在一些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这样容易误导群众,尤其是对小孩,所以我决定发动学生们开展这样一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好好探究一下,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语文调查活动中积累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语文和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而且语文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学好语文至关重要。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尝试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开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了解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建立起一种规范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题介绍
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无论是读书看报与人聊天,还是看电视逛商场,总会碰到与语文有关的现象。只要用心去观察去留意,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但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却常常会误导群众,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储备还不够全面,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以“语文”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性活动,学生自己动手,走出课堂,走访各个角落,搜集相关信息(如从广告、店名、对联、网络词语、歇后语等中去发现),感受语言文字所具有的魅力和内涵,并以不同的形式(如发言、手抄报、学习报告、心得体会、作文等)表达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1、知识与能力
一、学会利用网络、电视、书籍、报刊收集有关的信息,提高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二、学会搜集家庭、校园和社会中最新鲜活泼的语言现象
三、学会多角度观察社会,发现语文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四、了解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建立起一种语言规范意识
五、学会用流利的语言、清晰的思维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过程与方法
一、走出课堂,走访各个角落,搜集相关的店名,总结各种语言现象
二、搜集家庭、校园和社会中最新鲜活泼的语言现象
三、利用网络、电视等工具,搜索有关的广告用语的资料
四、借助书籍,查阅相关的对联、歇后语
五、各小组成员相互合作,筛选、分析归纳相关的信息
六、动手设计,把自己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心得体会等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记录下来,整理成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通过搜集生活中有关语文的各类信息,感受语言文字所具有的魅力和内涵
二、乐于分享自己的资源、观点,乐于和他人交流研究性的信息成果,合作探究
三、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形成大胆质疑,乐于探究,主动学习的积极态度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本次参加学习活动的对象是七年级(6)班的65位学生,他们大多好奇心比较强,总喜欢老师讲些书本以外的知识,也比较善于观察。
学生的共性表现在:
一、在心理特征方面:初一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所增加,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维,富有创新精神;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积累,学生们对事物有独立的见解,善于观察和思考,同时也善于表现自己,
二、在知识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网络、借助相关的书籍和其他学习资源,去搜集相关的信息。而且,同学们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语文活动表现出较大的热情,从身边的现象入手,从生活中去挖掘所需要的信息
以上的两个共性,对此次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但毕竟人数较多,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能力高低不同,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一、沟通和交往的差别。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但现实不同程度的能力和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小组中必须充当不同角色,比如有的负责搜集资料,有的整理信息、有的做好记录等
二、学生虽然有搜集信息的能力,但毕竟才初一,需要老师进行指导,学生之间能力也不同,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和对活动的兴趣也各不相同。
三、学生的学都不同,
综合素质也高低不等。
所以作为老师,要对他们加以指导,才能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