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5
文档名称:

宏观经济学.ppt

格式:ppt   页数:7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宏观经济学.ppt

上传人:fxl8 2013/3/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宏观经济学.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宏观经济学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2009年,中国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成就。中国目前已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已逾2万亿美元。而那座最有份量的里程碑——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那一刻——也已越来越近。高盛(Goldman Sachs)曾在几年前做出著名的预测,认为中国将在2027年达到这一目标。但那是在金融危机之前。目前看来,如果美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只能保持较慢速度的增长,那么这一重大时刻可能会来得更早。
美国学者傅高义(Ezra Vogel)曾在1979年写下《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一书。而今,中国正受到同样的关注。英国作家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的新书《当中国统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已经引起了轰动。
中美关系的心理层面因素已经发生转变。2007年竞选总统时,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曾自问:“我们为何无法对中国强硬起来?”她的回答是:“面对自己的出资人,你怎么强硬?”自那时起,金融危机已使美国的财政赤字大幅增加,美国甚至比过去更依赖于中国买入其债务。据信,中国目前每月买入的美国国债规模不下200亿美元。
2
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对美国说话的语气已明显变得更为自信。中国总理温家宝呼吁美国“保持信用,信守承诺,保证中国资产的安全”。中国央行已开始公开探讨,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角色是否应该被取代。
那么,中国真的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吗?战后美国霸权的昔日挑战者——日本和苏联——都以失败告终。
从某些方面看,中国显然比日本更有可能对美国构成挑战。,而中国有13亿人口。中国人的数量大约是美国人的四倍。
然而,中国仍然面临两项相当艰巨的转型——经济上和政治上。鉴于美国消费者已减少开支——他们也的确该休息一下了——中国需要证明,不依赖出口,自己照样可以实现快速增长。乐观人士指出,中国今年的经济表现证明,“脱钩”已经发生——中国的内需足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悲观人士则表示,政府通过扩大信贷才得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这种破坏稳定且形成浪费的信贷激增,正在为将来埋下隐患。双方孰对孰错,将事关重大。
失业问题; 对社会不平等的抱怨也在增多
3
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第一讲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二讲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第三讲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45度线模型)
第四讲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
第五讲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六讲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七讲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AD - AS模型)
第八讲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九讲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第十讲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第十一讲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十二讲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4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第三讲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也就是45度线模型
这是高度简化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以最简单的方式说明宏观经济总量的决定
6
第三讲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假设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部门经济与财政政策效应
四部门经济与外贸乘数
7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基本假设
两部门经济(居民户消费和储蓄,厂商生产和投资)
没有供给限制(存在资源闲置,物价不变,这是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出发点)
投资为常数:I=I0,即企业自主决定投资,不受利率和产量变动的影响
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即GDP=NDP=NI=PI
背景(background)
1929~1933年“大萧条”
1、资源闲置
2、AD↑→闲置资源被利用→产量↑、价格不变
Keynesian Law:
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经济恢复均衡,达到AD=AS状态,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8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均衡产出的概念
均衡产出的条件
9
均衡产出的概念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理论概念,有必要把它们转换为统计概念,在总供求理论与国民经济核算统计之间建立起联系。
总供给=总产出
总需求=总支出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即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的意愿支出时的产出。均衡产出可以表示为:
y = c + i
其中y 为实际收入,c、i代表实际消费与实际投资(实际与名义相对),代表意愿消费和投资,而不是事后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