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医基础知识
一、总论: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它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国人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现存的一部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它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体系,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该书中有很多内容已大大超过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与《内经》相媲美的另一部古代医籍是《难经》。作者是秦越人。它补充《黄帝内经》中很多的不足这处。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下《伤寒杂病论》这部具有历史意义著作。这部书是由《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组成,其中《伤寒论》是中医学成功地运用辩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它是以六经辩证为提纲,奠定了辩证论治的基础。而《金匮》是以脏腑的病机证候分析,记载40多种病,有262首方剂。它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了病邪传入人体的三条途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本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示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所伤。)
从此以后,历史上很多医家都从不同角度发展了祖国医学理论。
《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的专书。作者是隋代的巢元方。
《小儿药证直决》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作者是宋代的钱乙。
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他们是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补土派李杲;养阴派朱丹溪。他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
清代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叶天士;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辩证纲领。弥补了张仲景的不足,诊断上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痞等方法。
薛生白: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调理方法。
吴鞠通:是三焦辩证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温病条辨》中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著名方子如银翘散、藿香正气散。
王孟英:提出了“新感”和“伏邪”两大辩证纲领。辩证施治灵活。
王清任: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代表作是《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二、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辩证唯物观
1、唯物观: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命就是物质存在形式。人的一生中就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不息的发展过程。人的生命是靠精气神来支配的,没有精气神,就没有生命力。
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这精是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是水谷所化生的。二者是互相滋生互相促进。
气: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气的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
神:有广义和狭义的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就是人的精神和意识活动。
如果精气神能统一在一个正常水平,也就能达到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精气神是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它的正常也是阴阳平衡的关键。通过它我们来认识疾病,治疗疾病,了解一个人未来的健康状况。《内经》中有治未病的思想,就是人在未发病的时候要注重形体和精神的调养,发病后,强调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传变。
中医治疗中的辩证观
标本缓急;急者治标,缓者治本。
正治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