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之创伤叙事解读
2016年,美国导演肯尼斯?罗纳根执导的小成本剧情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获得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故事的表层结构讲述波士顿某社区勤杂工李得知哥哥去世后回家乡海边的小镇曼彻斯特料理哥哥后事和处理侄子的监护权问题,而深层结构却是一个社会边缘人的养成记,或者说是人类普遍需要面临的问题――一个人如何面对过去的创伤记忆。影片叙事克制而隐忍,在娓娓道来的生活流中,自然而然地表达着人类关于创伤记忆的时空思考与救赎可能。一、无缝闪回中的时间陷落与人生悲剧
《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主体时间采用线性叙事模式,以主人公李回乡料理哥哥后事及照顾侄儿为主要情节的组织线索。李是一个生活极度颓废而接近社会边缘的底层人:他有铲不完的雪、扔不尽的垃圾,拒绝女人、不爱说话、没有朋友,工作在底层,干着最累最脏的活。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影片通过七次闪回,展现了李的不一样的过去:他曾经阳光灿烂,有幸福的家庭,一场由于自己疏忽引起的意外火灾烧掉了房子,夺走了他的三个孩子。他因此离开了家乡,来到波士顿。在这个故事里,只有李的生活是停滞不前的,他陷入了过去的时间陷阱,无法摆脱往事的创伤记忆。
片中闪回手法的运用,首先是作为故事情节发展推演的必要补充,起着伏笔或解释的作用。如哥哥生病、嫂子失疯的那场戏,为遗嘱的生成和侄子不能依赖母亲的故事背景作了补充说明。但此片闪回最主要的功能是在主人公的过去与现在之间构成一种并置的对照关系,在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中突显出人物的悲剧命运。影片通过对人物的衣着色彩、语言笑容的多寡、居室空间的色调,到妻子头发的长短造型等电影化语言的运用,呈现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人生世界。
闪回,从叙事学角度看,通常指相对于第一叙事时间而言,在叙事链上的一次时间打断和畸变。现实生活中的物理时间是线性不可逆的,但人类的心理时间却是“延绵”的,是柏格森式的,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彼此缠绕、互相渗透与交替,没有绝对界限的一种超意识非理性体验。影片中的七次闪回,是经由主人公李的思绪引起,镶嵌在他开车、或呆坐中,尤其是叔侄俩见律师听遗嘱一节,叙事的时间在过去与现在不断切换。当李得知哥哥指定自己作为侄子的监护人要搬回曼彻斯特时,他的情绪无法平复,思绪不断被拉扯到过去的创伤场景。那场大火夺走了自己三个年幼的孩子,他除了记忆始终无能补救。正如凯如斯对“创伤心理”的权威界定:“在突然的,或灾难性的事件面前,一种压倒性的经验,对这些事件的反应通常是延迟的,以幻觉和其他侵入的现象而重复出现的无法控制的表面。”[1]李对事故现场感受明显延迟,相比妻子的歇斯底里,李的反应相对迟钝,但后期却以噩梦和闪回的方式重复出现,甚至这一过去的创伤场景成了他的时间黑洞,他的生活从此陷落并被划分为之前和之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过去犹如黑洞一般吞噬他的意志,在心理时间上,他的时间从此被“悬置”,他会把前妻说成妻子,会因前妻孩子的哭声而不安,会嫉妒前妻的老公。而且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把时间处理得相对模糊,除了给涉及监护权的未成年的侄儿
Patrick一个清晰的16岁的?r间坐标定位以外,关于往事几乎没有时间上的清晰标注,甚至对于决定李的命运的那场灾难到底过去了多少年也不得而知。
人类所经历的包括物理学意义与心理学意义的两种迥然有异的时间体验注定了人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