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虚假新闻管理的研究综述
08级体教羽一班:邓林
学号:
摘要:新闻的真实性就如同新闻的生命,因此,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坚持新闻真实性对于传媒塑造良好的美誉度和公信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新闻媒体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个别媒体甚至不顾原则利用虚假新闻进行不正当竞争。从目前的情况看,虚假新闻的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在对虚假新闻管理的文献研究中,本文主要针对虚假新闻的界定、产生原因及虚假新闻管理这几部分内容将有关学者的文献和观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关键词:新闻媒介;虚假新闻;新闻管理
虚假新闻是经济快速发展、传媒业竞争激烈的产物。虚假新闻产生伊始,便陆续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主题词为“虚假新闻”的文献,从1984年至今,共有911篇,其中2004年后的相关文献有311 篇。这些文献大多从虚假新闻的界定、表现形式、产生原因、管理措施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对虚假新闻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与其他新闻类专题的文献相比,研究虚假新闻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此外,目前研究虚假新闻的学者,大多从事传播学或新闻学相关职业,因此,从传播学和新闻学角度看,他们对虚假新闻的研究已经有一定深度。但我们研究虚假新闻现象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虚假新闻,因此,就目前文献反应的情况看,学者们还没有对虚假新闻从管理学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学者对虚假新闻及虚假新闻管理的界定还不充分,涉及到虚假新闻管理外延的文献相对较少,研究的内容也不够深刻。目前还没有学者明确提出对虚假新闻的管理从属于公共物品管理,但根据部分学者的观点,并结合一般大众的生活经验,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个综合判断,即“虚假新闻”属于准公共物品;受众对“虚假新闻新闻”的消费模式基本符合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模式。
(一)虚假新闻的定义
我国学者对“新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期间,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新闻下过定义。但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学者都把“新闻”归结到“报道”或“信息”的范畴。“虚假新闻”与“新闻”的概念相关,学者们同样把它归纳在“报道”或“信息”的范畴内。根据学者们的论述,之所以称这类新闻为“虚假新闻”,是由于此类“报道”和“信息”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是不真实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新闻进行了两种解释:一种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另一种是“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1] 1402
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指出,在新闻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的定义,它们分别是“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2] 25和“新闻是新近实事变动的信息”。[2] 25
谢佐认为,虚假新闻是“徒具新闻之‘名’而无新闻之‘实’”。[3]
李良荣教授认为,虚假新闻和新闻失实,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即都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李良荣教授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提到,新闻的真实性包括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要求新闻的具体真实,就是要求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等等;二是总体真实,即新闻报道要从事实总体上、从事是的内在联系中把握真实,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所以,如果达不到以上两个要求,就为虚假新闻。[2] 230
李教授在《新闻学概论》中这样写道:“新闻报道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