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生态环评.ppt

格式:ppt   大小:181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态环评.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18/9/6 文件大小:18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态环评.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节概述
一、生态环境保护原理和生态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
1、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
2、保护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
3、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4、关注生态系统的特殊性问题
5、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生物与非生物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
※生物多样性:指一定区域内遗传基因的品系、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它涵盖了种内基因变化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完整地描述了生命系统中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方面)。
※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包括:
地域连续性
物种多样性
生物组成的协调性
环境条件匹配性。
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是指对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的非污染性影响进行评价。为方便起见,通常称为生态影响评价。
生态影响评价——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开发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认识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与功能,明确开发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确定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以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通过评价,可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同时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建设性意见。
开发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应遵循生态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并特别强调其针对性原则。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相同的开发建设项目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评价报告。因此,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应以实地调查为主,评价结论应符合项目建设的环境特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应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重点建设,讲求效益。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标准、等级和评价方法等,须根据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性质、影响程度和生态环境条件作具体的分析和确定。
二、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期限、标准
※1评价范围的确定
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定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应以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的内容为准(在条件具备时按项目设计书)进行生态影响评价。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对于 1、2、3级评价,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8~30km,2~8km 和1~2km。
2评价期限
①生态影响评价: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的生态影响评价是指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在预测评价中应对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环境影响分别评价或分析,对远期运行情况进行预测。
②生态影响后评价: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的后评价是指在项目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环境的实际影响进行评价。对重大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的生态影响评价应作后评价,并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论证。
3、评价标准
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以污染控制为宗旨,其评价标准有两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在作环境影响评价时,以是否达到标准要求作为项目可行与否的基本度量。
在进行生态影响评价时,也需要一定的判别基准。但是,生态系统不是大气和水那样的均匀介质和单一体系,而是一种类型和结构多样性很高、地域性特别强的复杂系统,因而评价的标准体系不仅复杂,而且因地而异。目前除国家已制定的标准和行业规范与设计标准之外,生态影响评价的标准大多数尚处于探索阶段。
三、生态影响评价的准备工作
1工程资料收集
(1)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
(2) 工程设计资料,包括主、辅工程区位、规模、工程的类型、工艺、设计文件和内容等;
(3) 工程的平面图,在该图上应标明地表状况(主要包括地形地貌、主要水体、植被类型及分布、主要动物群落)以及周边村镇、厂矿及大型建筑物分布,并标明评价区及界外区范围;
(4) 区域规划资料和图件。
2工程分析
(1) 拟建主、辅工程简要描述及分析(主要工程措施、工艺、施工方法和运行特点)。
(2) 同类工程的调查分析,收集国内外类似工程资料,1级项目要进行类比分析。
(3) 施工期的工程措施对生态影响途径分析,主要包括施工人员施工活动、机械设备使用等,使植被、地形地貌改变,使土地和水体生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以及由于生态因子的变化使自然资源受到影响。
(4) 运行期工程对生态影响和途径分析,主要包括工程运行改变了区域空间格局、土地和水体的利用状况,以及由此而影响了自然资源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