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张爱玲.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张爱玲.doc

上传人:yjjg0025 2015/8/2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张爱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张爱玲(1921——1995)生于上海,祖籍河北丰润县,原名张瑛。父母在张爱玲在童年时就离异,致使敏感的张爱玲从小就在高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很早就咀嚼了人世沧桑,世态炎凉。七岁开始试写小说,十四岁模仿鸳鸯蝴蝶派的笔调写成章回体小说《摩登红楼梦》。1944年小说集《传奇》出版后,产生了轰动效应,人们交口称赞“她的小说滋味醇厚,像花雕酒陈而香”,“它的鲜艳色彩,又如一幅图画,对于颜色的渲染,就连最好的图画也赶不上,也许人间本无此颜色,而张女士真可以说是一个‘仙女’了”。
写作背景:张爱玲及其作品出现在一个非常严峻的时代与特殊的地域。1943年,珍珠港事变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离第二次时间大战结束和中国抗战胜利还有两年,上海正是日寇军事占领下的沦陷区,张爱玲于此时此地贡献出她一生的辉煌之作,并且游离于进步的、主流的抗战救亡的时代主旋律和名族精神之外,从而使她招致了一些进步批评家的批评,也使她长久地被排斥于新中国的现代文学之外。正是因为上海沦陷。才给张爱玲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幸与不幸,难说得很”。
这“哪个阶段都放不下张爱玲”,恰恰道出张爱玲小说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
她往往超脱于政治与阶级的观点去看待人生,使作品形成一种
色调。
1、带有较多的抽象意味,努力寻求一种普遍的永恒的东西,因而用在文学烛照
人生时常常带着某种诗意意境。并对上海独特的地方文化精神和更广泛的人性世界有深刻的揭示。
2、由于作者不太关注社会中复杂的阶级关系,因此也带来了比较忽略现实背景的缺点,其结果往往不能探究出现实社会的本质,尤其是不能准确揭示现实社会想象和深层根源,从而使作品在纷乱的人生面前充满着迷乱感和虚无感。这里既显示了她在艺术上的独特追求,也流露了其作品的思想局限。
在《传奇》中,张爱玲最感兴趣描写的是一种“普遍的永恒的人生”,人不分阶级,帮佣同富贵小姐、少爷是一样的处境,一样的心态;人也不分时代,现实世界不过是“荒唐的古老的世界”的再现,现代人的性格弱质往往有着“古老”印迹。《桂花蒸·阿小悲秋》中帮佣的劳动妇女阿小会有“在水里照见自己的影子,总是像古美人”的顾影自赏;而《倾城之恋》中的流苏也在对影自怜,写人间的悲欢,着眼于整个“人类”,又从远古时期找出人的共同“根”性,这就是张爱玲所追求的“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文学的“永恒”性。
这也反映了张爱玲自己的独特心态:作为满清显宦的后裔,她一方面熟悉日益金钱化的旧式家庭生活,有对金钱毁灭人性的强烈愤懑;另一方面也深感时代正处于破坏之中,更大的破坏还要到来。一种强烈的现实没落感不能不使她陷于迷乱和困顿。
二、作者对人生、社会都有自己独特体验与领会,还有她小说所取之景:新旧交替的中国都市男男女女千疮百孔的经历,本身就蕴涵着相当丰厚的内容,因而其小说仍然呈现了相当可观的美学意蕴。
1、首先,是对“人性恶”的发现与令人毛骨悚然的揭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扛着金钱的枷锁“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婆”,并没有感到幸福,而是精神上的一片空虚,长期的***压抑竟造就了她变态的性格:她已经容不得任何美好的东西,甚至自己儿女的婚姻幸福也成了她的眼中钉,肉中刺,这是对中国读者熟悉的传统慈母形象的彻底解构,也揭示了压抑人性的封建文化对人心灵的巨大伤害。还有《十八春》中的姐姐曼璐,竟然主动帮助人面兽心的丈夫设计蹂躏了自己的妹妹,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