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文档名称:

千年包公学习心得体会精选.doc

格式:doc   大小:72KB   页数:4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千年包公学习心得体会精选.doc

上传人:1294838662 2018/9/7 文件大小:7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千年包公学习心得体会精选.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千年包公学****心得体会精选


包公作为一个清官符号,长久以来文艺作品中的包公,其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几乎被忽略,纪录片《千年包公》与以往不同的是,它依托丰富而详实的史料,以包公人生经历为主线,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包公的一生,让“铁面包公”有血有肉地走向观众,展示了包公的可贵、可敬、可亲之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千年包公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千年包公学****心得体会一
包公他以清廉刚正形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秉公办事、坚持正义的官员,便常用“包公再现”、“铁面包公”等话语表示肯定,在自己碰到纠纷或官司之类的麻烦事时,也总是希望能遇到像
“包公”一样的好官、清官。这就是在许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结”。纪录片《千年包公》共分《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三集,每集45分钟,每一集观看完都让我感触很深。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学****包公清心直道,严于律己
包公知端州时,曾赋《书端州郡斋壁》一首以明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清心才能寡欲,进退不失其正,故谓“治本”。直道而行,光明坦荡,是其“身谋”。包公本来不以诗作著称,但这首诗却写得正气堂堂,风骨凛然,实可视做包公立身处事的宣言书,也是其始终不渝的行动指南。
包公服丧期满,在京城听候派遣官职。当时的***上,拉关系、走***的风气甚盛,宰相吕夷简的官邸更是门庭若市。包公和吕夷简有同乡之谊,吕夷简以为他一定会登门求见,却久等不至,后来才知道,包公到吏部报到后,就直接到天长当知县去了,这让吕夷简很感了一阵意外。从此,包公在仕途上就沿着这条直道走下去,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共计25年。
25年间,包公从知县、知州、转运使,直到枢密副使,成为一名执政大臣,跻身于国家最高领导核心,全靠自己闻名朝野的政绩,当然,也离不开比较开明的仁宗皇帝的赏识与支持,正如他的门人张田在《孝肃包公奏议题辞》中所说:
“愚谓非会仁宗皇帝至明上圣,有不可惑之聪,公欲必行其道于时,难矣乎!”
25年间,尤其任职台谏期间,包公弹劾过不少官员,有时也不免因愤激而措词过当,忌恨者自然大有人在。但他依然在***上破浪行舟,我行我素,甚至扮演了顶风船的角色,原因就在于自己如清水明镜,个人品格上白璧无瑕,连看不起他“素少学问”的欧阳修,也在《论包公除三司使上书》中赞美“拯性好刚,天姿峭直”,“晚有直节,著在朝廷”。
包公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选拔官吏,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深深懂得“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其奏议中具名推荐的,便有孙甫、张环、吴奎、范祥、韩贽、张田、吴及、赵尚宽等人。需要强调的是,他光明磊落,正直无私,没有一个被推荐的人是出于个人关系,更不要说拉帮结派了。所以他才敢于在《请复韩贽等台官》中向仁宗保证:“或不如举,臣甘当同罪。”真称得上是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包公一贯服从朝廷的调遣,当年被视为蛮荒之地的端州(今广东肇庆),他也甘愿赴任,并做出了出色的政绩。除长子病故,要求回乡任职以便就近照顾家庭外,他从未向朝廷提出过任何个人的要求——那七封《求外任》的奏折,是对身为谏官而言不见采的抗议,不在此例。
学****包公执法如山,铁面无私。
《宋史•包公传》中记载: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最典型的例子是,据司马光《涑水纪闻》所载,他知庐州后,“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戳之,自是亲旧皆屏息”。横行霸道的官员为之收敛,堂舅犯法一视同仁,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包公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发誓做“民之表”,曾留下家训,叮咛子孙务必将清正廉洁的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四《包孝肃公家训》)
几十年间,除朝廷给予的俸禄外,包公没有多吃多占过一分一厘。他知端州三年,端州盛产端砚,其前任均借进贡之机,***多达数十倍于贡品之数的端砚据为私有,除个人享用之外还馈送权贵,大搞不正之风。包公却一改前规,下令制砚数量不得超过进贡之数,离任时“不持一砚归”,从此成为载誉史林的佳话。
这段佳话虽然载在《宋史》,其真实性如何本来亦无法完全确认。但有意思的是,上世纪70年代,安徽省博物馆在发掘包公及其家族墓群时,仅发现一方普通砚台,而非端砚,这真不啻为这则历史佳话的可靠性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佐证。
嘉祐七年(公元1062),包公在枢密院处理政务时突然发病,自此卧床不起,一代名臣,与世长辞。
包公精神产生在特定的地域、时代、社会、阶级中,但由于这种精神具有历史的先进性,有历史先进性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