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流通产业理论
流通产业理论
流通产业也并没有自己独特的基础理论。目前存在的流通产业理论源自其他学科,并为这些学科服务的。
目前的的所谓零售业理论只是零售业制度演进的理论,只不过是零售业理论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
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是流通产业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
流通产业的定义
零售业的定义是什么,零售业的内涵包括哪些,并没有一个统一定义。
零售业被认为无须定义;一种人认为零售业无所不包,仅此对零售业定已没有任何意义,还有一种人认为,零售业就是以固定地点销售为主的商店。
目前的定义可以分成两个主要流派。其一是营销学角度的定义,认为零售业是任何一个处于从事由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产品营销活动的个人或公司,它从批发商、中间商或者制造商处购买商品,并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如果要成为一个杰出的、独立的经济单位,零售商必须要做为购买者的代理人,而不是生产上的分销代理人。这种定义在近三十年的营销学的文献中非常普遍。
另外一种定义是美国商务部的定义。在1997年北美产业分类系统第44章和45章中,零售贸易业包括“所有把较少数量商品销售给普通公众的实体。他们不改变商品的形式,由此产生的服务也仅限于商品的销售。零售贸易板块不仅包括了店铺零售商而且包括了无店铺零售商。”
流通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
多个定义弊大于利,一个清楚的定义对于零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零售业收入的统一都大有裨益。
目前的零售理论不是对事物的描述,而是一种假设。
零售业理论研究是在美国以及欧洲等国家零售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
零售业的制度演进理论比较宽泛,可以应用于任何产业,这些理论没有与零售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很难说这些理论就是零售理论。
零售之轮理论对于“新型零售业态通产进入市场”采用了一种诱导性的统计解释。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新的零售商都是以低成本、低边际利润的形式进入市场的。
零售业理论缺位的原因分析
零售业态宽泛,难以有一个足够广泛的理论涵盖全面。即理论之理论, 也就是超理论。
零售业理论在各个领域发展的比较充分,难以有一个理论会让所有从事研究的人接受,人们更加富裕挑战。一旦有新的理论出现,也退化成一种观点的争论。但是,这些具体理论的发展使零售理论不断丰富,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或许能够最终成就一个普遍接受的零售理论。
零售理论源自市场营销学,但是市场营销学本身也没有很好的一般性理论。只有具体领域的理论。市场营销学本身也没有一个一般的定义,也有定义危机。
基本的理论应该涵盖是四个方面
目前急需一个全面的零售理论来更加系统地指导零售实践、零售战略和零售实证研究。
对购买者行为
销售者行为
制度框架
上述三个方面产生的后果
流通产业的主要理论
零售组织演进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环境理论,强调零售业的变化是其所在环境的函数。环境理论主要包括:
周期理论。周期理论是从最一般的角度提出了零售业发展的周期性特点。
冲突理论。冲突理论主要探讨在新的零售组织出现的时候新旧组织之间的对立问题。
环境理论
环境理论(Environmental theory)认为:零售业态的发展变化是由经济、人口、社会、文化、法律及技术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决定的。环境理论认为,零售组织的演进与变化与经济、人口、社会、文化、法律和技术条件密切相关,零售组织的变化是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主要代表人物是瓦蒂南比拉奇(. Wadinmabiaratchi),他在康迪夫()对20个国家的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理论。
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conflict Theory)描述了新业态的产生过程中面临的来自于传统业态的冲突。
主要代表人物是吉斯特(Gist)和布莱恩(Brown)。
该理论认为在经济某个对抗力量的平衡体。危机反应理论主要包括两极化理论和危机反应模型。
混合理论
单独的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对零售业的组织变化提供完全令人满意的解释。因此,一些学者尝试把其中的某些理论结合起来。
主要的几种综合:
周期理论与环境理论的综合;
周期理论与冲突理论的综合;
环境理论与冲突理论的综合;
周期理论、环境理论与冲突理论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