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高考化学考点35胶体.doc

格式:doc   大小:6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考化学考点35胶体.doc

上传人:mkjafow 2018/9/9 文件大小: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考化学考点35胶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考点35胶体

、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的概念,区别及鉴别它们的方法;
;
(OH)3、AgI、硅酸溶胶的制备方法;


(一)分散系的概念、种类
1、分散系: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
2、分散系的种类及其比较:
根据分散质微粒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由于其分散质微粒的大小不同,从而导致某些性质的差异。现将它们的比较如下: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悬浊液、乳浊液
微粒直径
小于1nm
1nm—100nm
大于100nm
外观
均一透明
多数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分散质微粒组成
单个分子或离子
许多离子、分子的集合体,或高分子
巨大数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能否透过滤纸


悬浊液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不能
不能
实例
食盐水,碘酒
Fe(OH)3胶体、淀粉胶体
泥水、牛奶
二、胶体:
1、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
2、胶体的制备与提纯:
实验室制备胶体的方法一般用凝聚法,利用盐类的水解或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来制备。例如Fe(OH)3、Al(OH)3胶体就是利用盐类的水解方法来制得。
利用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分子能穿透半透膜,而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特点,可用渗析法来提纯、精制胶体。
3、胶体的分类:
分散剂是液体——液溶胶。如Al(OH)3胶体,蛋白质胶体
(1)按分散剂的状态分分散剂是气体——气溶胶。如雾、云、烟
分散剂是固体——固溶胶。如烟水晶、有色玻璃。
(2)按分散质的粒子分粒子胶体——胶粒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胶粒是高分子。如淀粉溶胶,蛋白质胶体等。
4、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1)从胶体微粒大小,认识胶体的某些特征。由于胶体微粒在1nm—100nm之间,它对光有一定的散射作用,因而胶体有特定的光学性质——丁达尔现象;也正是由于胶粒直径不大,所以胶体也有它的力学性质
——布朗运动;胶体粒子较小,其表面积较大,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它选择吸附了某种离子,带有电荷,互相排斥,因而胶体具有相对稳定性,且显示胶体的电学性质——电泳现象。
(2)根据胶体的性质,理解胶体发生凝聚的几种方法。正是由于胶体微粒带有同种电荷,当加入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粒时,胶体会发生凝聚;加热胶体,胶粒吸附的离子受到影响,胶体也会凝聚。如果胶粒和分散剂一起凝聚成不流动的冻状物,这便是凝胶。
(3)利用胶体的性质和胶体的凝聚,可区别溶液和胶体。
1)胶体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则无这种现象。
2)加入与分散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电解质,溶液无明显现象,而胶体会产生凝聚。
(三)胶体的制备方法
制备溶胶的必要条件是要使分散质粒子大小在lnm~100nm之间。由于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在制备过程中还要加入稳定剂(如电解质或表面活性物质)。制备方法原则上有两种,一是使固体颗粒变小的分散法,一是使分子或离子聚结成胶体的凝聚法。
常用的分散法有研磨法、胶溶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