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土沃南阳.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土沃南阳.doc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18/9/9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土沃南阳.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土沃乡南阳村
土沃乡南阳村资料
 
一、行政村概况及沿革
 
南阳村位于历山脚下,沁水县城西南部,东与阳城毗邻,西与中村相连。全村辖三个自然村,230户,720人,劳动力360个男女各半,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11000亩,耕地面积1307亩,退耕还林面积760亩,经济林470亩,生态林290亩,大牲畜100头,羊群600只,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0万元,人均收入3116元。
提到丝绸,大家会自然想到苏杭两地,正如提到瓷器就会想到景德镇一样。其实在苏杭之前,就有一个不为世人熟知的丝绸之乡和瓷都,它就是——南阳。只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一些新思想新事物的进入,使这里的蚕桑业和陶瓷业从兴盛逐渐走向了衰落,以致到现在成为了历史和回忆。
明清之前,沁南县(现为沁水县)有两大商业重镇,一个是中村镇,另一个就是南阳镇。
南阳,古称寨里。从南阳,东经晋城至河南开封,西经侯马、运城到西安,从汉代直至清末,南阳一直是连接晋豫陕的交通要道,是中国古代养蚕缫丝织绸的重要发源地之地。同时南阳又是东起开封,中经洛阳通往平阳,西至长安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在古时的南阳,走街串巷、南来北往的各路商贾在这里往来穿梭,有的是到此交易,有的是歇脚,所以布匹、丝绸、农副产品、日杂用品应有尽有。当时,南阳镇凭借这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的便利,成为了丝绸古道上的重要商镇。
当时,南阳村的商业布局概括起来就是:一园、一堂、一监、二祥、二和、二盐、三号、三公、三庄、四广、五部、一炉、八店、一行、一团。
 
二、历史贡献
 
南阳村境内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山川秀美,地灵人杰,人文荟萃,异彩纷呈。古为晋豫、泽潞商贾交往之地,历史上有“豫陕门户,丝绸之路,丝绸之源,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3月,日军侵占了沁水县城,把沁西、沁南、沁东分割开。6月,常子章、王维岳等人受中共翼城县委委派,成立了沁南境内第一个党支部,1942年2月沁南县抗日政府在南阳张沟成立,王维岳任县长,它总共成立了六个年头。在这六年里,沁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自己的武装,与日寇、土匪、顽固势力做斗争,成功组织了一系列战役。比如东乌岭伏击战、石槽岭歼击战、解放上阁战役等。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简称太岳抗大分校,番号历山大队,于1943年2月在沁南县东川、下川村成立,5月迁至南阳,1945年10月迁离南阳。校长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抗大的学员们在学****的同时还进行军事训练,在学****和训练之余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涧南渠,和当地的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太岳抗大分校在南阳办学近三年,培养了政治素质高、军事技术硬、工作作风好的军政干部近千人,积累了战争岁月一边学****一边战斗、一边生产的办学经验,铸就了抗战史上一座丰碑。
这里曾是沁南抗日县政府,抗大太岳分校及晋豫中学驻地(现晋城一中前身),后梁大画家荆浩的故乡。古代有梁兴抗金,近代有军民抗日,既是爱国教育基地,又是一处非常出色的旅游圣地。
 
三、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村无论是村容村貌、交通道路、文化生活、教育医疗,还是个人收入,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200元到现在的3000多元。
过去,由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