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对我国高师美术学课程的启示意义----美术教育论文
-->第一章绪论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母机,其人才培养质量也直接关乎中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一个经由四年学术环境和学习氛围熏陶的本科师范生,其专业视野、专业素养及教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母校的影响。笔者结合自身在当地一所中学实习的经历和对以往美术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遇问题的调查访谈,发现我们的美术学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无特长”,美术作品批评能力低,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节奏的现象时有发生。出于对这种问题的思考,我们试图从美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入手,而方案的核心则是其专业课程计划,从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学课程来分析当前我国高师美术学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课程设置方面做些探讨。
....
2 研究的问题及范围
首先,笔者的研究重心是美术教育,主要关注高等师范院校在师范人才培养尤其是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就笔者研究的切入点和理论出发点——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来说,我需要了解此类课程主要有哪些课程结构组成,以哪些课程内容构成,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成为途径)来实施;就研究途径来讲,我需要明晰高等师范院校在美术学专业课程的发展历史,目前的实施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未来可能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改进等。
........
3 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于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
就艾斯纳本人来说,他在《艺术教育的内容草案》里曾提出他的艺术教育主张——“倡导多元价值”,从而可以发展个性存在。在《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一书中他重点从学校课程建设的角度,从课程设计、课程目标、教学评价等多方面阐释了其教育思想,该书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了详细的解说,并提出问题解决式课程目标。而在艾斯纳本人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也从不同程度和角度阐述了他的个人艺术教育观。除却教育方面的贡献,艾斯纳在儿童教育和量化研究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详见于《儿童的视觉与知觉的成长》。再者,其他学者对艾斯纳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艾斯纳教学观和课程观。理论分析,如台湾学者刘丰荣1991年在搜集整理艾斯纳近些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理编著《艾斯纳艺术教育思想研究》,系统介绍了艾斯纳的教育价值论、课程观和教学观。从研究角度上讲,对比研究的有中央美术学院的马菁汝博士致力于以对比研究的方法对罗恩非德和艾斯纳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代表文章有《罗恩非德和艾斯纳的告诫》,她认为罗恩非德是工具主义儿童中心论,而艾斯纳则是本质论注重课程建设和教学评价,二者各有利弊,应综合应用。对于如何应用,只是作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具体的实施建议不多。同理的文章有杨涛硕士的《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整体分析的有以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对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分析,笔者所搜集到的同类的文章主要有尹少淳先生的《给理性抹上一抹暖色
——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评析》,刘栓栓的论文《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研究》以及徐兰兰等发表的论文《艾斯纳的美术教育观》从宏观的角度对艾斯纳的教育观、课程论思想、教学评价、教学艺术等方面对艾斯纳以修养为基础的综合教育观做了阐释。而论述艾斯纳的教育思想对于美术学专业课程建设的资料不多。
........
第二章艾斯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