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doc

格式:doc   大小:55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doc

上传人:zxwziyou9 2018/9/10 文件大小: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
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杨庆锋
背景: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它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从形、声、色方面感知事物,使教学活动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向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同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整体优化,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任务,下面是针对自己《揠苗助长》一课进行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尝试。
课题:《揠苗助长》
主要设计思路:
《揠苗助长》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比较短小,情节也比较简单,如何挖掘出小故事背后的大道理?如何把这则寓言上得饱满而充满语文味?如何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我课堂服务,这是我一直在努力思考的地方。
另外文中关于农夫“傻”的定位,在我们许多同学眼里都认为是一个十足的傻子,事实上,这样的评价对“文中的农夫”来说不是很公平的,并且这对后来寓意的揭示以及联系实践谈生活中的“农夫”时,更是矛盾的。因为生活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天天在发生,而这些人都是像农夫一样十足的“傻子”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准备从“农夫”这个形象入手,借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让学生概括出农夫的初步印象,在这里学生的答案应该是各种各样的,但经过梳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傻”,其二是做事心很“急”,然后围绕这个人物,抓住“傻”与“急”两个板块进行不断推进,其中在进行“傻”的定位时,利用白板的交互技术,先后抓住“终于”、“一棵一棵”等关键词语,通过品读、想象等手段,启发学生思考,对于一个做事这么小心、这么肯动脑筋的农夫,能说是傻子吗?学生由此对农夫有了正确的定位,他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脑筋有问题的人,而是一个做了傻事的人。
接着再带领学生走进农夫的内心,体会他的“焦急”,在这儿抓住“巴望”、“焦急”、“天天到田边去看”等词句进行重点教学,正因为他的心急,做了这样的傻事,才会导致禾苗全都枯死的结果,那导致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音乐、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变成一棵棵受伤害的禾苗,进行尽情地诉说,寓意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了,
“没有尊重禾苗自身的发展规律。”当然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与还原生活的表演创造能力,还先后设计了“剧本表演”等环节。最后联系实践,谈生活中的“农夫”,让学生的关注点从课内转移到了课外,从学校生活转移到了社会生活,学生对“揠苗助长”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
为了让这则短小的寓言更加厚实,更有语文味,在最后配上音乐加上画面学生创设了《揠苗助长》的古文朗读情景,让学生学着古代学问家边摇头边朗读,初步感受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底蕴。
最后通过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世界上一经典的寓言名著,为拓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阅读面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整节课注重了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并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喜欢故事吗?你们的声音告诉我不是很喜欢……
(生:大声)
师:对,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仅要敢于说,而且要敢于大声说,真的喜欢吗?那今天正好有一个机会来考考你们?
2.(课件相继出示课外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师:看看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这个呢……
[在这儿通过相继出示一幅幅经典的寓言故事图片,勾起学生对寓言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
?它和一般的故事有什么不同?
生:比较短小、有趣,有深刻的道理。
师: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小故事、大道理”。
:今天想不想学一个大道理?读课题。
师:“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拔苗助长就是?(揠苗助长)好玩吗?那想不想看看这个故事?来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准备好了吗?
二、观看动画,感知人物。
,提出要求。
,你觉得这位农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急、傻……)教师相继板书。
[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故事,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故事的情景中,接着把自己刚才看到的生动的农夫形象,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农夫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渡。]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那他急在哪儿?傻在哪儿?请大家打开课文,认真读一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疏通句子,以及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这是从动画的直观形象还原成语言文字,并对语言文字进行初步感知的一个阶段。]
四、精读品悟、感知形象。
:那他傻在哪儿?
生:“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