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专业三:计算机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一、需求论证(一)计算机应用发展背景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专业作为一门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适应面广、历史较短而又发展迅速的新兴专业,目前已经日益深入到与社会生产相关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市场调研结果表明:在企事业单位里,具有中职学历的人才主要集中从事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方面的工作,而在技术开发、企业管理等岗位基本由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担任。目前,我国计算机市场的主体仍然是行业应用市场。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行业应用市场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但行业间的需求不一,增长各异。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中级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仍然具有巨大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实施“三农工程”及“数字化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广大的城市社区和乡镇农村也将成为本专业师生实践锻炼的广阔空间。(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现状我校计算机应用为衢州市示范性专业,现在校生446余人;专业课教师共22人;教师队伍整体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基本达成了专业课程教学梯队和专业实训课教学梯队;学校目前拥有计算机1000多台、网络实验室1个、多媒体教室设备24个套,微机实验室14个,设备总价值880多万元,学校拥有先进的办公自动化平台,所有计算机均通过100M光纤高速联接互联网络。二、建设目标在两年时间里,本专业将通过全面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专业课程改革,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双导制”,培养一批具有扎实技能,能够服务社会的中级专业人才,最终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骨干专业。三、建设思路本专业将以信息化技术应用为主体,通过专业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及课程体系。以科研为突破口,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双导制”;以专业建设带动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建立“项目·情境”教学模式,拓宽知识面,强化实践,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建立教学管理平台,规范教学管理,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对内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师资建设;对外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创设专业工作室,重点建设“新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室,实现与行业接轨,全面开展专业建设。四、建设内容(一)“工学结合,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仿真或真实企业环境中,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设计与开发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注重素质训练、能力培养的培养模式。逐步推行“双导制”,制定专业能手标准,由一位专业老师负责培养一批专业技术能手,并逐渐推广,在全体学生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专业氛围。注重团队文化的培养,实现“导师”与“导生”结合。导师按项目开发的流程给学生分配相应任务,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下来应用所学习的知识;积极组织项目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协商解决各种难关,使学生群体的思维与智慧为每个学生所共享。建立“导生”机制,让新加入团队的学生和能力优秀的老生结成对子,由老生一对一辅导新生,从而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实践,形成完整的以项目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专业调研,明确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开发综合性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完整的以项目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完成3门核心课程的开发。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添置一批专业图书及数字化仿真学习软件系统,开发专业项目资源库服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从而提升专业教学实力。“项目·情境”教学模式和多元化评价机制。“项目·情境”教学法,是指以实际工作实施项目为中心,创设学习情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来课程的界限,将课程教学内容分割为与专业密切联系的项目与任务,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实训环节,设计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的职业环境中,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到了实践这一层面。以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主线,进行任务驱动,设置学习情境,并将任务进行分解设置学习子情境,使学生体会和感受真实的工作情境。同时和企业及专业协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并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专业评价标准。“共享型”教学信息资源库,将教学信息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使其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且具“共享性”,从而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各种信息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案例、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等。逐步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完成《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网络》、《网站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