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规范新起点
——对《崇明县中小学“主动·有效”课堂指导意见》解读
为什么?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
一、《意见》的颁发,使崇明中小学课堂有了自己的标准与规范,有了新的起点。
(一)问题情境
今年10月,我在与一位校长一起外出开会的时候,这位校长对我说,我校对“主动·有效”课堂改革是认真的,有切实的行动,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说实话,对到底什么是“主动·有效”课堂不仅我说不清楚,我们的老师也说不清楚。最好请进修学校推出一个统一的说法,推出几堂经典的“主动·有效”课堂录像课,这样我们更可以准确地把握。
(二)问题透视
(1)提供给校长与教师的“主动·有效”课堂学习资料存在一定的缺陷
提供的资料:
宋林飞:“主动·有效”课堂的内涵与特征
吕波:浅谈“主动·有效”课堂
张秀丽:“主动·有效”课堂的策略
对这三份资料进行比较阅读,马上会感觉,讲得都对,也有一定的互补性,但也存在着以下一些差异:
,我的背后中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学派理论,字里行间都是,其他两位也各有其自己的理论参照原型;
,表述上有较大的差异。
(2)推出的“主动·有效”课堂评价表不够成熟
各学科都推出了“主动·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表,但真正得到应用,并成为牵引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改革的还真不多。其背后是我们对“主动·有效”课堂的理解不是很深。
(3)没有推出经得起推敲的“主动·有效”课堂经典课
有时,对教师而言,一堂经典课比一个理论更能改变教师的课堂的行为。
(1)对“主动·有效”课堂的学理研究不够,理解不深;
就是我自己,上次PPT上的描述与我今天讲的也有一些不同,我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2)没有及时地推出《崇明县中小学“主动·有效”课堂指导意见》
当时,也想编,但缺乏理论的功力与实践准备基础,一下确实编不出来。
没有及时地推出《崇明县中小学“主动·有效”课堂指导意见》存在着两重性:
一是导致了改革理念相对模糊,改革实践缺乏了清晰的“魂”,导致了实践行为规范不清晰,影响了实践推进的效益;
二是因为给了一个总框架,没有细节上的很具体要求,给校长与教师较大的创造实践空间,
从几次专题评奖活动看,涌现出了不少新思想、新经验,为本次《意见》的编制提供了较为厚实的改革经验基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本来就是认识与实践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对策行动
《指导意见》,这是崇明县第二轮推进中小学“主动·有效”课堂的首要任务
“主动·有效”课堂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有传承发展,也有各自的特征与理解深度。
第一阶段(2010年10月前):对“主动”与“有效”的朴素理解。主动针对高耗低效,学得被动的现实提出来的。没有具体的行动跟进。
第二阶段(2010年10至2013年12月),正式推出了《崇明县中小幼“主动·有效”课堂新一轮达标与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以及三个指导性的学习资料、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有了自己的初步理念、理想追求、行动计划、评价标准,各校各学科全部动了起来。
第三阶段(未来三年),在前三年实践的基础上,必须要推出清晰、高位、成熟的理念体系与实践操作体系,把第二轮实施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境界,编制《崇明县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