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doc

上传人:2072510724 2018/9/13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的支持!
《周礼. 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 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科学设计艺术的珍贵文献。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所谓“营国”,即是建城。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明朝的北京城和皇宫的规划建设就是按照《考工记》而实施的。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思想,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8000米。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的封建概念,基本上是中央集权,分层次的完整统一着。在这样的封建社会结构中,它的社会特征必然在文化上反映出来,其一是以”礼”立纲,建立封建统一的秩序,这是文化上的伦理性;其二是以
‘雄健’为艺术特征,反映出封建大国的风度,如果站在故宫的午门前,会使人感受到咄咄逼人的崇高。从惊惧到惊叹,再到崇高,这是宫殿建筑形象的感受心理。
“左祖右社”是对皇宫而立言。“左祖”就是左边的太庙,“右社”就是右边的社稷坛。“旁三门”就是东、西、北面各两座城门。月坛分列在城东和城西,南面是天坛,北面是地坛。“九经九纬”就是城内南北向与东西向各有九条主要街道。而南北的主要街道同时能并列九辆车马即“经途九轨”,北京的街道原来是宽的,清末后逐渐被民房侵占,越来越窄了。
中国建筑中,表现出人和天地自然无比亲近的关系。中国传统的建筑群体,显示了明晰的理性精神,最能反映这一点的,莫过于方、正、组、圆的建筑形态。方,就是方九里,旁三门的方形城市,以及方形建筑、方形布局;正,是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