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门诊抽血室与检验科互动式沟通对标本质量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门诊抽血室与检验科开展互动式沟通合作对血标本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检验科人员对门诊抽血室护士进行血标本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知识的宣传、对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及时沟通及门诊抽血室护士对患者信息进行反馈等交流协作方式,比较门诊抽血室与检验科沟通前、后血标本不合格率的变化。结果双方开展互动式沟通合作后,护士采集血标本技术更加正确规范、标本保存与运送更加安全合理,血标本不合格率明显降低(P < )。结论加强门诊抽血室与检验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标本的规范采集和运送,有助于减少分析前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保证了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检验标本;质量控制;护士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a)-0138-03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检验,由护理和检验两个不同学科的人员分别完成。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体现的是护理技术操作的环节质量,检验前由检验人员按检验专业标准判断标本质量是否合格[1]。护士掌握检验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着采集标本的质量[2]。标本质量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前提,如果标本采集不合格,即使使用最好的仪器设备,有最好的检验技术水平,也不能弥补标本质量不合格造成的误差和错误。近年来,国内外检验专业和护理专业,对如何提高检验标本质量和减少不合格样本问题越来越关注[3]。为了提高血标本的采集质量,解放军总医院老年门诊抽血室与检验科开展互动式沟通合作,通过检验科人员对门诊抽血室护士进行血标本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知识的宣传、对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及时分析、门诊抽血室护士将患者信息反馈给检验科等沟通协作方式,减少了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12年1~4月收集解放军总医院老年门诊抽血室中的抽血标本共计6 772例(管),对其中不合格血标本进行登记,后与检验科开展互动式沟通交流,通过检验科人员对门诊抽血室护士进行血标本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知识的宣传、对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及时分析等方式,再于2012年5~8月收集我院老年门诊抽血室中的抽血标本共计6 865例(管),对其中不合格血标本进行登记,比较互动式沟通前后两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其中,沟通前、后在门诊抽血室的护理人员基本固定。
互动式沟通的方式与内容
血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技术的宣传指导
抽血前护士在抽血前应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与患者进行交流,发现有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要及时干预,例如患者的精神因素、运动以及饮食、药物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必要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后劝其择日再来抽血检查。①精神因素:精神紧张可使纤维蛋白原结果增高,护士应用亲切的语言、熟练的操作技术尽可能使患者身心放松。
②运动:剧烈运动后可影响许多检验项目的检测结果,如肌酸激酶、乳酸盐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糖等测定值升高,门诊患者抽血前应避免疾走、上下楼梯等剧烈运动,静坐15 min后在情绪安定的情况下抽血。③饮食:抽血前要确认患者是否空腹,因为进食后可使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还可导致血浆或血清混浊, 影响检测。因此,需在采血前禁食12 h。④药物: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