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移民报告文学.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移民报告文学.doc

上传人:一花一世 2018/9/13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移民报告文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幅水库移民的历史画卷
——读全淅林报告文学《移民大柴湖》
黄叶斌
水库移民是世界级难题。水库移民属于非自愿性移民。水库移民工程是一项繁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今天,当我们为三峡大坝水利枢杻工程提前胜利竣工而讴歌库区移民的伟大奉献精神时,?
今天,当南水北调工程正顺利推进并引起世人关注的时候,是否应把目光投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丹江口水库,以及库区所在地淅川移民的命运、恩怨与奋斗呢?
是的,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发行的《移民大柴湖》一书,就是一部全景式的十五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它从历史的高度、情感的厚度和理性的深度,展示了一部丹江口水库移民的历史画卷。作者以移民后代和移民代言人的身份,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历时四载,纵横两省(河南湖北)两江(丹江汉江),采访求证有关部门和当事人,查阅引用史料数百条,终于完成了共和国历史上最大最早的一次水库移民工程的大视野的回望、大感情的自省、大手笔的反思。作品全篇不仅体现了决策层的决心和关怀,执行者的爱心和关心,而且再现了移民群众的奉献和忍耐精神,也融入了作者对移民的同情、赞美、感叹、疾呼、期待之情和血脉相连的移民情结。
备忘录:一段移民历史的沉重记忆
水库移民是历史的必然。从战略决策的角度来看,人类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遵循趋利避害原则和丢卒保车策略;而从战术实施的角度来看,因小失大和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关联的原则往往也决定着事情的成败。因此,作者正视历史,直面现实,以时空转移的历史坐标为结构方式,从三个方面再现、描述了水库移民的历史变迁:
泪别故土的悲壮——搬迁的憧憬与无奈。故土难移,金窝银窝不如狗窝,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土地情结,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移民在举家搬迁时抱头痛哭的无奈和掬一把故土包藏并叩拜祖坟的深情;为了国家建设需要,作为汉江最大支流的丹江,必须为根除水患蓄洪灌溉造福下游更广大的人民服务,于是,水库移民深明大义,在初迁青海失败之后,又一次把复迁的憧憬投向新的家园。当然,作者也用大量篇幅追叙了移民搬迁前的规划、决策、动员和准备工作的来笼去脉前因后果,以及搬迁地的历史沿革、地域特色、人文资源和风土人情,还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共和国一代伟人和省地市领导者的调研决策组织实施的风采,如毛泽东、周恩来、李先念、王任重、刘建勋、张体学、林一山、文敏生、梁西崑、戴士毅、黄益洲、吴风瑞、李尚钧等人。历史将铭记这一时刻——1965年4月21日,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召开的武昌特别会议上,鄂豫两省省长联手写下“河南管迁,湖北包安”八个大字,从而拉开了丹江口水库移民工程的序幕。历史也将定格于这一幕幕移民大迁徙的画面——数万移民于1966年3月至1968年8月分三批乘卡车坐轮船告别故土。重放和回味这一场景,可以使当事人和读者共同感悟“人生自古伤离别”的内涵和背井离乡情难舍的悲壮!
第二故乡的尴尬——创业的艰苦和徘徊。新生活的诱惑使水库移民充满无限希望,可一旦踏上
“新建区”的土地,却是个人迹罕至凄凉荒芜的芦苇荡,以及藏身于苇林湖沼之中的简陋低矮似部队营房一样的筒子房。恶劣的环境与自然条件,搬迁前后的物资生活的巨大反差,威胁着移民的生存,也动摇着移民扎根柴湖的信心。为此,作者在不回避困难与矛盾,不粉饰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