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载人登月火箭的善后必须从规划时抓起
第一节,研制330吨煤油发动机要比660吨煤油发动机容易上马立项。
如果基于330吨补燃发动机涡轮泵足以搞出F1级别的400多吨的巨型燃气发生器煤油机,那么660吨高压补燃气煤油机的研制设想完全就不必要存在了。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可以说所有的行政官员与政治领导层都有“少花钱,多办事”,满脑子“多,快,好,省”的理想通病。对于载人登月工程,只要330吨高压补燃煤油机项目上马与研制成功,政治领导人有99。9999%的理由绝对不会再容许中国的航天部门再研制一款推力相差不远的660吨高压补燃煤油机了。原因就是要使用4台660吨发动机完成的发射任务,改为使用8台330吨发动机就能够同样完成任务,那么仅仅为了减少4台发动机的使用数量,却要国家不得不再投入巨量资金重新研制一款巨型发动机,有可能吗?!
与之相反,如果330吨高压补燃发动机最终研制失败,那么基于330吨补燃发动机的研制技术基础与涡轮泵平台改而研制一款400吨级的燃气发生器煤油机的机会与可能性反而要大得多。因为美国的F1发动机已经早几十年就搞成功了,中国要做的就是依样画葫芦,再“画”一个“缩水版的F1煤油发动机”就了事,没多少任何不可预见的技术风险。不就是以二十一世纪的技术“复制”一个中国缩水版的土星五的F1发动机吗?!再搞不成功中国航天企业就无面见人了。
中国要搞“缩水版”的400吨级F1发动机,搞得成功是必须的,搞不成功可要打屁股。而政治领导人反倒能够放手让航天部门上马研制。越是深入分析探讨,我就越来越有理由坚信未来中国载人登月火箭的高压补燃煤油发动机推力区间必须定位于300多吨(事实到低是300吨,330吨还是360吨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的设想是完全正确的。
当然,问题的关键是330吨的高压补燃煤油机与660吨高压补燃煤油机两个发动机研制项目绝对不可能“共存”,有了330吨就没有660吨发动机研制的必要,有了660吨的也没有再研制330吨级的必要。中国绝对不是俄罗斯,有了RD170还会研制RD180与RD191。重复建设是空间事业的大罪,为什么就不能够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做好充足的规划工作以减少未来不必要重复建设的浪费?!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坚决支持中国下一代煤油发动机要搞就搞300多吨级的核心原因。
而且我也一直认为,美国土星五火箭的F1与J2发动机同时被放弃掉也一样是不可原谅的重大失误。“现货”都眼看保不住了,却还想着遥远的“期货”根本就是一种重大思想错误。阿波罗时代的F1与J2,无论是那一个最终能够保留下来,并持续维持生产线运转到今天都可以为美国人再次走向深空节省几十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因此今天中国在再做阿波罗时代同样的事时,我们就必须从一开始规划时就想尽各种办法,推演各种可能遇上的风险与做好应对预案,无论如何都要来长久“保住”中国的F1(330吨高压补燃煤油机)与J2(YF77)的命脉?!
如果中国单纯要搞LEO运力25吨与GTO运力14吨的火箭,根本就不必要搞YF77。使用YF100走长二捆的路线即可实现此目标。但国家却不惜花了那么多钱,宁让长五火箭进度拖延这么久还坚决持续研制YF77,这就说明了在YF77低温发动机上寄托了国家太多的期望,这个东东就是为登月而生的。
由于长五的YF77发动机绝对无法抛弃不用,死保YF77的持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