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北魏中原文化思维战略.doc

格式:doc   大小:75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北魏中原文化思维战略.doc

上传人:pppccc8 2018/9/14 文件大小: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北魏中原文化思维战略.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北魏中原文化思维战略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造就了集中的政权、统一的制度、主流的文化,正式开启了以汉人为主体的华夏族对于自我意象与异族意象之间的辩证与区分,自此,“族源历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①并形成了以中原汉族世袭旧王朝为正统、以胡族政权为僭伪的政治观念“戎狄不能为帝王”成为胡汉统治者的通识,后赵石勒为取信当时的晋幽州乌丸校尉王浚时便曾云:“自古诚胡人而为名臣者实有之,帝王则未之有也。石将军非所以恶帝王而让明公也,顾取之不为天人之所许耳。”③此虽为石勒遮盖野心的托辞,但却说明了少数民族统治者也在努力消除、弥合胡汉差异,以便名正言顺地入主华夏,成为政权的合法继承人。历史上永嘉之乱后,许多少数民族涌入中原,但在小试牛刀后便销声匿迹,唯独北魏成为了第一个统治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它在从边缘到中央的转移中,完成了从部落到帝国的转型,④并统一了北方,建立了中国有史以来最辉煌的国际都市洛阳,成为北方乃至中国的政治中心,并奠定了北齐北周以至隋唐的制度渊源。邢义田先生在《天下一家一一传统中国天下观的形成》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很早就将中国看成一个文化体,而不是一定的政治疆域。”⑤的确如此。与十六国中几个较为强盛且具野心的国家,如前赵、前秦、后秦、胡夏等相比,北魏的武力并非最强,但北魏自建国的道武帝拓跋珪起,就已经逐渐意识到要想永续地经营中原地区,就必须得到汉人的充分认同,从文化层面上得到汉人的接纳。从道武帝拓跋珪到孝文帝元宏,北魏在与汉族交涉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思维战略,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从“血缘关系的攀附”到“地理空间的占有”再到“历史文化的继承”,三大战略交叉递进,它与南朝齐、梁正式进入政权正统与文化正统之争,北魏的富强与高度的文化自信促使了北方人逐渐形成一种牢不可破的正统主义。一、血缘关系的攀附两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迗到与华夏族“同袓同源”,进而赋予自己新的华夏身份⑥的目的,一般都会对自己的民族血统进行委婉曲折的“失忆”和“记忆”,最终以炎黄子孙自居。《魏书•序纪》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本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⑦这段记载意在说明拓跋氏为黄帝后裔。但据考证,“拓跋”是秃发的音转,实为“鲜卑父匈奴母”之意⑧。历史上,拓跋鲜卑在迁徙到漠北后,与残留在草原上的匈奴人频繁接触,通婚融合,便形成了以“鲜卑父匈奴母”为内涵的“拓跋”族名。那么,一个原本“鲜卑父匈奴母”之后裔的民族何以会在《魏书》记载中成为黄帝后裔呢?就目前所见史料看,最早将拓跋视为黄帝后裔是在桓帝拓跋猗陁前后。据《魏书•卫操传》记载,桓帝拓跋猗陁辅轩辕之相卫操曾“立碑于大邗城南,以颂功德,云:苗裔。’”⑨公元4世纪初,西晋八王之乱事态扩大,颇有雄才大略的桓帝拓跋猗陁以卫操为相,将目光转向中原。当时主要存在着两大互相敌对的政治势力:一是以匈奴刘渊为首的反晋势力,一是以并州刺史东赢公司马腾为首的西晋地方官的反匈奴势力。304年,晋惠帝被成都王司马颖逼留于邺,匈奴刘渊反于左国城,十六国大乱爆发。刘渊出兵支持司马颖,司马腾向猗陁乞师救援。时卫操曾劝拓跋猗陁明确政治立场匡救晋室。拓跋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