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格式:doc   大小:455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glfsnxh 2018/9/14 文件大小:4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松山湖”)促进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加快将松山湖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高科技园区,为促进东莞乃至珠三角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更加突出的带动作用,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共东莞市委关于制定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东莞市委市政府对松山湖发展的战略部署,特制定本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是松山湖年度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是松山湖未来五年开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松山湖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科学发展示范区、产业升级引领区”的发展定位,按照“高起点规划建设、高门槛择商选资、高水平自主创新”的“三高”发展模式,积极开展择商选资、科技创新、环境建设、队伍建设等工作,加快构建战略性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不仅实现了园区自身经济的强劲增长,而且带动了东莞乃至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产业龙头和研发龙头的双带动作用。松山湖先后被评为“国家信息产业基地”、“跨国公司最佳投资的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列入“部省市共建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试点计划”。2010年9月,松山湖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迈上了发展的新台阶。

松山湖产业类型以科技密集、智力密集的高科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十一五”时期,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松山湖经济却呈现出逆势强劲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73%(见图1);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20亿元增至2010年的266亿元,年均增长68%(见图2);税收收入由2005年的5000万元增至2010年的18亿元,年均增长105%(见图3)。

择商选资是园区实现快速发展的保障和动力,关系园区发展的速度、效益和竞争力。“十一五”时期,松山湖始终坚持高标准择商选资不动摇,重点引进对产业发展有带动作用的龙头项目、对产业链提升起关键作用的高端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力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产生最大的效益。一是坚持“三高两自”招商标准。坚持“高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高税收贡献、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三高两自”招商标准,拒绝接收污染大、能耗大、科技含量低的项目,即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仍然不降低既定的招商标准,为今后发展储备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二是明确重点招商产业。把招商重点放在“四大产业一个方向”上,即新型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文化创意和金融服务四大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这些产业既符合国家对高新区发展的要求,又具有良好的增长前景。三是拓宽招商方式。在国内外组织举办、参加高水平的招商推介会和知名专业展会;聘请招商顾问,开展委托招商;建立重点企业资料库,对重点目标主动招商;加强与外事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其他中介机构的联系,借助机构开展招商;加强招商宣传,在全国范围打响“东莞松山湖”形象品牌。四是加快建设产业载体。根据项目产业类别,先后建设了台湾高科技园区、IT产品研发园、创新科技园、生物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园、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工业大厦等产业载体,提高了产业聚集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
“十一五”时期,松山湖共引进300多个优质项目,包括胜华科技、宇龙通信、漫步者、德国通快、日本美达王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目前已投产的项目,平均每亩土地产值超过1000万元。

科技创新是松山湖的核心功能,是松山湖实现发展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松山湖发展的最大亮色。“十一五”时期,松山湖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工作。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每年从园区财政提取5%以上的资金,设立了松山湖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扶持园区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二是加快聚集创新资源。针对东莞乃至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与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成了10所规模较大的研究机构,引进了5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创建了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了20个工程中心(含工业设计中心)和实验室、2个市级行业性科技创新平台、10个行业创新和技术联盟。三是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对接。通过成立东莞产业支援联盟、组织对接活动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