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动手”学数学.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动手”学数学.doc

上传人:lrrfsyq836 2015/8/3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动手”学数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动手”学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书本上的许多概念、公式往往都很抽象难懂,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仔细听、认真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将动手操作渗入日常数学教学中,这有利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教师合理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爱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兴趣去学习,才能够学到他们要学到的东西。现在,新课程教学较之前更加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笔者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创造动手操作的氛围和条件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易于动手操作的条件,这会使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大胆设疑,勇于动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在设计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原本单一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操作模式转化为创造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剪、摆、拼、搭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本质,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景,创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简单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获取事物的表象。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像一个倒置的圆锥形螺旋图,其开口越来越大,这说明认识的螺旋是开放性的,也意味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构建过程,也是从一个平衡状态逐步的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的过程。可以说,这个认识的螺旋中存在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构筑儿童知识大厦基础的作用。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有的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某些问题讲解得十分详细,不仅浪费时间,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是如果尝试从直观的操作人手,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思路,那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看到东西都想摸摸看看。其实,动手操作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他们会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指导学生由具体而抽象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再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