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地黄丸家族
名称
组方
功效
备注
桂附地黄丸(八味地黄丸)
干地黄、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桂枝、附子(仲景方金匮肾气丸)
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肉桂、附子(八味地黄丸)
温补肾阳。用于因肾阳不足所致腰膝冷痛、阳痿、畏寒肢冷或小便稀薄、水肿等。
仲景方金匮肾气丸源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八味地黄丸源于清代吴谦《医宗金鉴》;
为各种地黄丸之母方。
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
地黄、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桂枝、附子、牛膝、车前子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最早记载于宋朝的《济生方》,在仲景方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加味牛膝、车前子,扩大了原有适应范围,成为治疗虚实及杂证的名方--济生肾气丸。如今的金匮肾气丸便是其发展而成
十补丸
地黄、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桂枝、肉桂、鹿茸、五味子
补肾阳,益津血。肾阳虚损,津血不足。症见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
源自《济生方》在八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味鹿茸、五味子。无市售成品
七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肉桂
治肾水不足,虚火
源自《授生秘剖》卷
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烂,咽喉作痛;或形体憔悴,寝汗发热。
一。为八味地黄丸去附子。无市售成品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
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六味地黄丸源于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滋补肾阴的基础方剂
知柏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知母、黄柏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源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原名为滋阴八味丸,是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加强了滋肾阴清相火的作用。
杞菊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枸杞子、菊花
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发挥滋阴、养肝、明目的作用
明目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煅)。
滋肾,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由杞菊地黄丸增加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煅)而成。
麦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麦冬、五味子
滋肾养肺。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