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孔子的文化影响力
内容摘要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著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不仅在古代孔子文化受到追捧,在西方人们心中他也是极受尊敬的。他的教育方法在现代社会依然沿用,例如因材施教等。
他倡导仁爱,强调以礼乐制度支持的人际和谐,以和为贵,这也是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在现代孔子文化依然很流行。孔子文化节的举办和各地孔子学院的创建都使孔子文化的影响力不断不提高
文章还介绍了孔子文化对汉语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对于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有很大的作用。
孔子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是我们中国的骄傲,这无形的产业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其他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关键词孔子儒学文化西方教育和谐学院汉语影响力
提纲
孔子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
孔子文化在西方的影响
孔子文化在现代教育方面的影响
孔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现代社会对孔子文化的推崇
孔子文化对汉语传播的影响
孔子文化对我国在世界的地位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文化对中国是几千年的影响。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在不同的时期,孔子思想的地位与人们对其思想的评论是不同的,因此我将孔子的历史地位分成先秦、汉唐、宋明清及现代四个时期来探讨。
在春秋战国,有一段百家争鸣的辉煌历史,儒、法、道、墨诸家互相批评,取长补短。那时人们对孔子的评价也很不一样,孔子的门生极为推崇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子贡将孔子奉为天人。墨家对儒家的非议很多,认为孔子“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并批评孔子所制定的繁杂的礼仪。道家则蔑视礼法,对儒家的仁义道德持否定态度。只有法家对孔子的言论比较赞成,但是认为应该以法治国并认为孔子的思想不合时宜。在春秋战国战乱不断的时期,孔子的仁义理论受人尊敬但是一直不能实际应用。
到了秦朝,由于李斯认为很多人借助图书“以古讽今”,于是秦始皇下令将除秦记以外的史书和除法家以外的诸子百家的典籍一概焚毁。一年之后,一些儒生认为秦始皇过于残暴于是暗地批评秦始皇,所以秦始皇镇压那些儒生,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一起坑杀在咸阳。自此,秦始皇对孔子及儒家就没了好感,儒学只能在地下暗暗发展。
由于秦朝对儒生的镇压,在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儒生便开始投靠各起义军首领,投靠刘邦的叔孙通在战争之时似显无用,可当开国之后,他以孔子之道制定礼仪,却显出了儒家的用“武”之地。后来,到了汉武帝之时,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的方针治理国家,代替了原来奉行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使孔子的思想一跃而入了统治地位。
可是为什么孔子思想能被统治者所接受呢?这是因为孔子以礼为儒家的重要标准,他的重要思想就是“尊王治国”,在许多方面都为君王统治者设计了一套使人民服从的方针,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认为君王应有无限的权威,主张“天无二日、尊无二上”。
因此,孔子思想受各代君王的青睐。而孔子的传人孟子只是说了一句“民为贵、君为轻”便被朱元璋赶出了孔庙。
在这一段历史中,君王将孔子变成了神人,将经学变成了神学,象董仲舒、刘向等人都推断阴阳灾异,好象算卦先生。
宋朝以后更加推崇孔子,利用儒学的伦理道德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神化儒学,使儒学更加接近神学,而且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儒、佛、道的三教的结合。使儒学神学化,佛教中国化。
宋以后出现了八股文,使儒学更加僵硬死板,阻碍了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孔子不仅在我国古代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在西方也是极受尊敬的。2005年3月8日,《参考消息》第14版整版转载了香港《镜报》文章《西方人心目中的孔圣人--孔子在国外》和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孔子再次周游列国》,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孔子及其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在西方人心目中,孔子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和莎士比亚一样,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
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著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名言。德国人把孔子和康得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最早把儒学介绍给西方人的是明清时期来华的传教士。传教士利玛窦将《论语》翻译成了拉丁文,于1687年在法国巴黎出版,可见孔子思想在西方流传至少已有300年的历史。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是最早的孔子著作英译本,该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孔子)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