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脑梗死康复治疗时机的临床观察.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脑梗死康复治疗时机的临床观察.doc

上传人:unnwldv331 2015/9/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脑梗死康复治疗时机的临床观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脑梗死康复治疗时机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对脑梗死康复治疗时机进行临床观察, 分析康复治疗时机和患者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在本院就诊的60例脑梗死患者划分为三组, 即对照组、早期康复组和恢复康复组。对三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入院期间做1次评定, 接受1个月康复训练后再做评定。结果 1个月的康复治疗后, 早期康复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对照组、恢复期康复组要高, 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改善脑梗死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降低脑梗死患者致残程度, 让患者的潜在能力和残存功能获得最大发挥, 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治疗时机;早期康复治疗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 致使动脉管腔闭塞、狭窄。由此会造成动脉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坏死。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患者偏身麻木、偏瘫、讲话不清楚[1]。该病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 威胁到了人们身体健康。对脑梗死偏瘫进行康复治疗, 需要把握好治疗的时机。解放军第一五九中心医院将2013年在本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划分为三组, 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的治疗效果。现将实际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在本院就诊的60例脑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都是第一次发病, 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溶栓治疗。将所有患者划分为三组, 对照组为发病后1 d内就诊, 共有18例, 有8例男性和10例女性, 为50~69岁的年龄阶段, 平均年龄(
±)岁;早期康复组有21例, 有12例男性和9例女性, 为51~68岁的年龄阶段, 平均年龄在(±)岁;恢复康复组有21例, 有13例男性和8例女性, 为51~68岁的年龄阶段, 平均年龄在(±)岁。早期康复组入院3 d内康复训练, 恢复康复组入院3 d后进行康复训练, 对照组进行一般训练。三组患者的瘫痪程度、病情诊断、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 但存在可比性, (P>)。
1. 2 康复方法早期康复组和恢复康复组的康复方法包括摆正肢体、床体转换、物理治疗、针刺治疗、平衡训练、ADL训练和步行训练。
患者要保持正确的肢体摆放, 将患肢处在功能位上。患者上肢伸展, 下肢屈曲, 避免出现关节痉挛;床体转换中, 患者翻身1次/2 h。体位转换可避免深静脉血栓、压疮的形成;物理治疗中,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患肢做好按摩, 一次30 min, 2次/d。对部分患者可进行中频脉冲治疗, 1次/d, 一次30 min。患者还要定期做意识运动, 以健肢做患肢运动;针刺治疗时, 上肢针刺曲池、肩龋、外关、手三里、养老、合谷。下肢针刺风市、环跳、悬钟、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解溪[2]。面瘫针刺下关、颊车、地仓等穴。针灸1次/d, 并留针30 min;平衡训练是让患者进行坐位和站立的平衡;ADL训练包括患者进餐、穿衣、洗刷等训练;步行训练是指患者肌力恢复之后, 下床步行。医护人员协助患者站立, 并注意步态过渡训练, 适当辅助器械。
1. 3 疗效判定
1. 3. 1 运动功能评定患者运动功能评定采取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该评定表为100分的评分。重度损伤为50分之下, 明显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