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研究
[摘要]中国地质结构复杂、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山地丘陵所占比重较大,多年来,各种原因诱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频频在我国出现。另外,进入21世纪后,地震、台风等灾害不断发生,带来的地质灾害有所加剧,给经济发展与各项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各级各地政府都十分重视地质灾害的发展和防治。本文着重介绍了一些针对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并总结了中国近年来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取得的一些成就,同时提出了在未来的地质灾害研究及防治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研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77-1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雨水浸泡、地震等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其他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中国地质灾害频发,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而滑坡和泥石流所带来的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
1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
多年来,各级各地政府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预防和治理,以避免和减轻滑坡和泥石流所带来的危害,并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防治经验。
滑坡的防治要提前预防,并针对不同情况,综合考虑其形成的内外条件,消除次生危害的隐患,力求根治。我国治理滑坡的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不同情况来“辨证施治”,综合处理。
(1)排除或减轻水流带来的危害:①拦截、排干、疏通地表水。避免地表水、雨水、泉水等流入滑坡隐患区内,例如修建排水系统与引流工程,尤其要做好绿化工程以保持水土;②对于地下水,不能拦截而要疏通。可利用钻孔、打井等将近地面的地下水引出,修建沟渠隔离外围水以避免渗入滑坡区。③防止流水或水库等对滑坡区域坡脚的冲刷和浸蚀。修筑水坝使急流区水势偏离,或者加固滑坡体坡脚,提高其承受水流冲刷的能力。
(2)改善滑坡区域坡体的外形。①对于上端紧实下端疏松或“头重脚轻”的坡体,应采用削减上部并加固下部的方法,改变坡体外形提高其稳定性。②对易于滑动的坡体,可修筑支挡工程来促使滑坡体恢复稳定,如修建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
(3)针对易松动滑坡的土石,如黄土等疏松结构的土质,需利用相应的物理化学方法,如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对其进行改善。
泥石流的发生时间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的规律,多发生在降雨集中的季节。对于泥石流的防治,应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1)在泥石流沟上方修建桥梁、涵洞,以避开泥石流的排泄,这也是为了保障交通安全而常用的措施。(2)在泥石流下方修筑隧道、明硐或渡槽,让泥石流从上方排泄,这是通过泥石流高发区的另一种主要方法。(3)对泥石流高发区的桥梁、道路、建筑等施加防护建筑物,以抵御泥石流带来的冲击、侵蚀与损害,如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4)改变泥石流的流势,修筑导流堤、急流槽等增强桥梁、隧道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安全线路排泄。(5)设置拦挡设施,控制和削弱泥石流的流量和能量,减少下游地区建筑物的受损程度。常用措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