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浏览次数:1892 次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皖发〔2002〕11号
2002年8月24日
        县域经济在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省”目标的基础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为进一步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理清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1、辩证分析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传统农业比重大、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外向度低等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阶段性困难,集中表现为县乡财政拮据、中小企业困难、农民增收缓慢。在新的形势下,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也面临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发展空间的新机遇。全省上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切实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信心。 
     2、进一步明确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为主要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工业化为核心,紧紧依托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加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特色经济,主攻民营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壮大园区经济,提升劳务经济,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县域经济结构升级  
     3、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县域工业发展空间。抢抓当前产业重组加速的机遇,立足比较优势,围绕农产品深度加工、本地特色资源开发、为城市工业配套办工业,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结构,提高县域工业的产业层次,增强县域工业的竞争力。县和有条件的乡镇要设立工业园区,依托园区兴工,努力使园区成为县域工业的重要增长点、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全省着力抓好一批重点工业园区。省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采取财政贴息的办法,支持重点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4、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以工业的理念办农业,着力增强农业竞争力。重点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产业,突出发展畜牧、水产业,主攻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大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建立健全农产品产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积极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重点扶持牵动性强、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完善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更快更好地发展。  
     各级政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建立健全包括就业咨询、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农资金要设立专项用于劳动力培训。清理、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5、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加速城镇化进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重点支持县城和中心镇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