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走进新课程别走进误区
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逐渐增强、课程开发能力逐步提高,但仍有不少教师对课程建设中的某些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存在着诸多误区,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
误区之一:笃信"动态生成",摒弃"静态预设"。实施新课程以来,有学者对"静态预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张"0教案备课"或"无教案备课"。有些教师对此产生了曲解,索性干脆不备课。某位理科教师,拿着两个题目磕磕绊绊地折腾了一堂课,问他为什么不备课,他竟振振有词:"新课程不是倡导'动态生成'吗?",听了让人哭笑不得。一点也不预设,尽等着到课堂上去生成,这不是胡闹是什么?其实,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没有预设的生成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切不可厚此薄彼。
误区之二:"用"教材教就不再"教"教材。诚然,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突破了传统教材观的束缚,是一大进步。但是,"用"教材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对于众多的职初教师和一般教师来说,教材还没有"教"好,就直接提"用"教材教实在是勉为其难。"教"好教材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是"用"好教材的前提。现在使用的新教材,都是经验丰富、水平较好的专家、学者们的劳动成果,我们没有理由动不动就"抛"开它,"教"好它应是当务之急。
误区之三:唯"探究学习"独尊,慎提"接受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因其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以至于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探究学习"泛化的状况。一些原本认知要求不高的知识也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社会实践或亲身体验活动去获取,这是对探究性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用接受性学习方式完全可以理解承传前人知识经验的诸多文本。其实,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只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去做相宜的选择。
误区之四:"情景创设"重过"知识学习"。创设新的情景,是为了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已有图式或背景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准备。笔者观摩过不少数学公开课,执教者也通过放录像、听歌曲等手段来导入新课或辅助教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