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货币战争》有感
第一次拜读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就感觉到文章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首先了解了作者的背景及著作的时代特点。作者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1996年后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2002年开始先后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2007年底出任宏源证券首席国际金融战略分析师,结构融资部总经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宋先生是一名长期关注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业内人士,曾在美国最大的一家金融机构担任高级咨询顾问,从事金融衍生产品分析和研究工作。根据作者表示,《货币战争》应该是“集体的智慧”,因为该书的内容源自许多人。这些“隐形”作者中有些人长期在国际金融机构任职,有些在华尔街摸爬滚打,有些在美国的银行机构(包括美联储)从事技术支持和数据处理,还有一些在美国联邦政府从事与中国相关的事务。由以上作者的背景情况介绍了解到,书的作者在不同机构任职会对客观经济形势会用职业目光看待问题,鉴于这种现实情况,我对该书的观点持辩证的态度,下面是我在读完该书后的一些感想。
一、《货币战争》是一本难得的揭秘性的金融史书。书中首先以一系列时代名人对金融货币的观点作出重要说明,并具有强烈的个人因素。
书中强调的军事思维。兵者,诡道也。不得不承认,世界200年的工业史和经济发展历程,本来就是一个充满血与火的历史进程,任何忽视其残酷性的理想主义都注定会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用“战争”来形容银行业金融货币等环境也不算夸张。“如果说中国的历史是围绕着政治权力斗争而展开,不理解帝王心术就无法洞察中国历史的精髓。那么西方历史则是沿着金钱角逐而进化的,不明了金钱的机谋就不能把握西方历史的脉络。”但是太过强调“阴谋”动机就不禁让人联想到“阴谋论”了,书中以刺杀、战争等对暴力手段进行阐述以表现西方权谋与金融货币的紧密联系,宋鸿兵认为,和军人一样,金融界的人士首先必须假设外资银行是怀有“敌意”的,必须了解对手的方方面面。也有人评价说,该书写的是“历史演义”。宋鸿兵对此的回应是,形式是次要的,而有效率地传递信息和观点是主要的,但是我想说的是信息的传递需要切实的证据,单凭一面之词难以让我们这些读者产生很高的信任度,且书中引用的许多评论和警示,相当多得来自19世纪、20世纪早期,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时代背景,毕竟金融系统在不断的改变和进化,人们对经济体系的认识也在演变,历史上的争论也许在现在根本没有意义。书中引用的材料,大多来自美国金融阴谋主义作品,经济资料非常有限,所以我对观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怀疑。在书中,作者宋鸿兵先生讲述了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操纵世界300年工业化历史的故事。这些故事听起来让人震惊,但是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罗斯切尔德家族的确曾有过很大的影响力。他们一度呼风唤雨,左右逢源,这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过这个家族目前的情况如何,则不太好说。
如果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来计算其家族资产,到今天大约有50万亿美元之巨。如此庞大的资产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应该主要是金融资产。可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