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在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项脊轩志》教学后记
管新
内容提要
分析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项脊轩志》的教学为例,说明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乃至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诵读情感熏陶《项脊轩志》
一些学生在回顾语文学习时说:“一字一句讲授课文最没劲”;“烦透了,现在想来几乎都是在做无用功”。许多老师也感慨: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缺少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环节诵读,缺乏对学生情感的熏陶。
语文教学应该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活动过程。其主要手段就是诵读,其核心任务是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在教授《项脊轩志》时,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反复诵读文本,体会作者用疏淡的笔墨,在描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事中,流露出的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这里重点介绍第二课时
1、对幼年时代的事情归有光是不熟悉的,他是从老妪那里得知的。这说明什么? (学生朗读、并查找相关句子)
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是: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这是说归有光的祖母有一个婢女替归家用奶水喂养了两代人,推断上去,也就是归有光的父亲一代和归有光自己一代。
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归有光内心不易言明的第一点伤痛。
2、少年归有光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学生朗读查找课文中有关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学生分析后,教师明确:这里给我们描写的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境界。归有光的心灵平静到了能够听到自然界各种声音的程度,他在做什么呢?看看他的满架的书籍就知道,他在精思奥想。这里刻画了一个安祥、好静、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他可不象一些贪玩的孩子,总在关心着屋外的一点点风吹草动,如果有一只小鸟从自家的院子里飞过,就赶快跑去捉鸟了。
归有光他是怎么做的呢?(学生查找课文)
“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教师点拨:古人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句话用来说归有光,真是恰如其分。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
教师点拨: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 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他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的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内心的伤痛,要联系他的经历。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明确)
一、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这是不好接受的;
二、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老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