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如何做好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护理
【摘要】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多,管道多,常见引流管包括脑室引流管、腰大池引流管(蛛网膜下隙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瘤腔引流管,各种引流管放置腔隙不同,引流液的颜色及量也会有所不同,护理人员要做好这些引流管的护理,必须要熟悉颅脑的解剖结构及脑脊液循环路线,并将各种引流管做不同颜色标识,才能做到引流管护理安全而有效。
【关键词】神经外科;引流管;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7-01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多,管道多,常见引流管包括脑室引流管、腰大池引流管(蛛网膜下隙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瘤腔引流管,有的患者带有1根甚至2根以上不同腔隙的引流管,要想做好这些引流管的护理,护士要知道不同腔隙引流液的颜色及量,要熟悉脑脊液循环路线,了解颅内压与脑室容量变化的内在关系,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加以判断。现将以上引流管机制及护理汇总,报告如下:
1 硬膜、蛛网膜、软膜解剖结构及脑脊液循环路线
硬膜:为一层坚韧纤维膜,由两层合在一起构成,在颅内硬膜与颅骨内面紧密相贴,包在脊髓外面的叫硬脊膜,通过枕骨大孔与硬脊膜相连。
蛛网膜:为一层很薄的半透明膜,位于硬膜深面,蛛网膜与深面的软膜之间有许多小梁呈蛛网状,称蛛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此腔贯通脑和脊髓,在上矢状窦两旁蛛网膜形成许多突起突入到窦内称蛛网膜颗粒,是脑脊液回流到静脉窦的最后途径。
软膜:紧贴在脑和脊髓表面的薄膜[1]。
各腔隙:硬膜外腔(硬膜与颅骨内板之间形成的腔隙);硬膜下腔(硬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的腔隙);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形成的腔隙)。
2 各种引流管机制与护理
脑室引流管置管方法:脑室引流是颅脑术后常用的治疗措施,是经颅骨钻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2]。目的:①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机状态,如枕骨大孔疝。②进行脑室系统检查,以明确诊断。③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症状及蛛网膜粘连,术后早期还可以起到控制颅内压的症状。④颅内感染经脑室注药冲洗,治疗颅内感染等。⑤颅内肿瘤合并高颅压症状者,术前行脑室引流术,以降低颅内压,防止开颅术中颅内压骤然降低,而引发脑疝[3]。护理:①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每日倾倒引流液前后,对引流管的开口严格消毒,倾倒时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回脑室,引发颅内感染,禁止在引流管上穿刺以免造成污染。②引流袋高度:引流管的开口需要高出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4],过高可引起排流不畅,起不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过低引流脑脊液过多,造成低颅压,每天引流量不超过500ml,若发现无引流液时,可轻轻转动引流管,使管口避开脑室壁,以防小凝块堵塞引流管口,但切忌上下插入。
③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d脑脊液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淡血性,若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术后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引流量大于500ml/d,提示有新鲜出血,必要时急诊手术。如脑脊液浑浊,有絮状物,或出现高热、呕吐等症状要立即将脑脊液送检。④拔管时,试行夹闭,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方可拔管,拔管后注意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变化;拔管后注意观察切口处有无脑脊液漏。⑤引流管勿扭曲、受压,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