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社会认知偏差论文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一些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等广泛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交往造成了消极影响。我们应充分重视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纠正这些社会认知偏差。
关键词:社会认知偏差;大学生人际交往;对策
对于处于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但是大学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迈向社会的需要。然而,在学习生活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人际交往不畅在大学生中不是无关紧要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1]139在造成大学生交往障碍的诸多因素中,就心理方面而言,社会认知偏差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认知偏差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社会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对大学生这一交往主体而言,表现突出且常见。这是由青年时期交往的特点所决定的。
”[1]140其中影响较大而又十分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主要有:
(一)首因效应及其影响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整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先获得的信息即形成的第一印象对社会认知产生的重要影响。这种认知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如“一见钟情”、“先入为主”等。
首因效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它会使人际认知具有表面性:第一印象常常是对一个人表面特征的认知,素不相识的人初次接触,彼此会根据对方的外貌、表情、姿态、谈吐,作出一个初步的判断与评价,形成某种印象,这就容易以貌取人,使认知具有表面性。其次,首因效应使人际认知产生片面性。初次接触获得的信息,形成的印象对日后的交往影响更大,当对对方一无所知时,自然特别留意其一切未知信息。
首因效应客观存在,要想克服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不利,须遵循它的规律,在与人初次交往中,能够意识到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的消极作用,尽量减少这一作用对自己的影响,正确地认知他人。同时,利用首因效应,在与他人交往中,加强自己的个性表现力,给人良好印象,为以后的交往打下成功基础。
(二)近因效应及其影响
与首因效应相对,近因效应是指最后输入的信息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并不矛盾。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们既受首因效应又受近因效应的影响,但是二者起作用的机制是不相同的。社会心理学家卢钦斯认为,当关于人的两种信息被连续感知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利用它来进行分析解释,这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而如果这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则最新即最后的信息会影响人们的判断,这时起作用的是近因效应。此外,认知者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作用较大,而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的作用较为明显。
近因效应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是常见的。如一位大学生平时表现很好,可一旦做错了一件事,就容易给别人留下很深的负面印象。近因效应影响着在人际交往中对人和事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妨碍着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常常造成人际冲突。
(三)晕轮效应及其影响
晕轮效应又称为光环效应,是指认知者一旦对他人形成好的或不好的总体评价之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