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二十四景.doc

格式:doc   大小:15,635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二十四景.doc

上传人:drp539606 2018/9/18 文件大小:15.2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二十四景.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平远台
以前由状元峰侧的木构栈道盘旋而下,欣赏着盘缠在湿滑的岩壁上的榕树的根须及榕根裹胁下若隐若现的摩崖石刻,过了一道由榕根盘曲错节、虬爪交柯而形成的“榕门”,就到了峰的另一面,明代在鳌顶峰,宋嘉福院旧址上重建的“平远台”。
现在从状元峰走来的“平远台”却是于山上另一处“平远台”遗迹,是明代在宋嘉福院遗址上重建的“平远台”。
此处的“平远台”重建于明代,位居全山的最中心,周边便是明代王瑛首创的“六鳌胜迹”,据《名胜志》记载:“山有二十四奇,最著者,曰平远台,居中占胜”,当时在台东有小桥,桥旁的巨石中央刻有“平远台”三个行书大字,乃是明万历五年(1577年)闽县人张炜所书,字径足有三尺。书写者张炜,字德南,闽县人,宁波通判张元秩之孙,明嘉靖三十四年举人,南京刑部郎中,著有《江干诸集》。
景观分类:自然景观生景
景点评分预估:85分
鳌顶峰
离狮子岩不远处有一座孤立的山峰,其势昂伏,以形若
鳌,因是全山最高峰,故名“鳌顶峰”, 。
关于这座山峰的由来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原是蓬莱海上峰,六鳌移向越城东”。到了明代,御史王英唯恐它们打着打着再把这座美丽的小山搬走,就在鳌顶峰的东面修建了一座揽鳌亭,意在阻止六鳌再来闹事,并且亲自撰写了一篇《六鳌说》刻在岩壁上。传说当然只能姑妄听之,但于山上随传说而形成的“六鳌胜迹”仍历历在目,分别是揽鳌亭、倚鳌轩、步鳌坡、接鳌门、应鳌石、耸鳌峰。
景观分类:自然景观地景
景点评分预估:80分
思乡亭
做为上山的第一亭,一九九六年仲秋,侨胞马在兴在
于山东门登山道旁边建造了六角“思乡亭”。亭内对联表达了自己爱国爱乡的一片赤子之心。,,飞檐翘角。
景观分类人文景观建筑
景点评分预估:50分
天君殿
天君殿是在五代闽国的宝皇宫旧址上兴建的。北宋崇
宁三年(1104年)初创“天宁万寿观”,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改名“九仙观”。明朝永乐年间增祀“王天君”后,香火大盛,被称为“天君殿”,一直是我国道教的重要胜迹。我国官刻的第一部道藏《政和·万寿道藏》就是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在这里刻版刊行的。
九仙观的天君殿,这个天君殿其实是解放后由殿前的神龛改建的,不是历史上称为“九仙观”、“隆恩殿”的天君殿,殿前有一百多级的台阶通向临近于山东麓的五一路,台阶的尽头是一面写着“福生无量天尊”的红色照壁,站在照壁处回望天君殿,香火缭绕处但见楼台飘渺,仙阁凌云,隐约有一尊巨大的神像屹立在半空,周身萦绕着一股无形的力量,令人心生敬畏。
景观分类:人文景观建筑
景点评分预估:75
舒啸台
黄仲昭(莆田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应邀主持编撰《八闽通志》,在九仙观旁东轩刻苦劳作,仅花六年就成书八十七卷,是当时方志中水平较高的,书的体例成了后方志分门别类的范例。这里是黄和他的助手,在疲劳时呼啸高歌,活动筋骨的地方。由当时镇守福建的太监陈道题名并作记。
舒啸台在于山九仙观西南,由九日台、于山亭侧小路盘旋下山,就会看到一块岿然石峰,上有平坦石台,台子上有方桌、圆椅,四周围以岩山石栏,台下岩壁上刻着“舒啸台”三个大字,据说当年黄仲昭带着助手们协力编书,呕心沥血,辛劳不倦,为了缓解疲劳、调剂精神,他们经常结伴到这处平坦的石台上引吭高歌,呼啸和鸣,闻鸡起舞,舒展筋骨,一旁监修的陈道深受感动,欣然在台下的岩壁上手书“舒啸台”三字,并为之记,命千户王瑜将黄仲昭编撰志书的时间、地点一并刻于岩上。
景观分类:人文景观胜迹
景点评分预估:70分
于山亭
在九日台音乐械的东侧,有一座“于山亭”,兴建
于2007年立夏。当时少小离家、乡音无改的福州旅美华侨、美国福州老人会主席任生贵先生落叶归根,重游于山,感慨于“非迹无以从其古,唯古乃仅传其迹”,为抒发对故土的挚爱,表达对家乡的深情,慨然捐资,选择于九日台音乐厅东侧兴建了这座六角亭,并命名为“于山亭”。
于山亭为石构六角,仿古代亭台样式,采用黑色大理石柱础,暗红色大理石亭顶,古朴而又典雅,精巧而又庄严。端坐亭内,清风徐来,蝉声悠扬,耸鳌峰烟迷黛翠,倚鳌轩飞阁流丹,亭前几株古棟树苍翠葱茏,枝繁叶茂,椭圆形的叶 片上时不时有几只小蚂蚁旁若无人地穿行其上,不小心还会掉落在你的头上,枝头上三五成群的小雀儿叽叽喳喳,那婉转悦耳的歌唱,给这初秋的下午带来一份静静的享受,让骄阳酷暑下躁动的心获得片刻的宁静。
景观分类:人文景观建筑
景点评分预估:67分
炼丹井:
于山炼丹位于于山风景区半山腰,可惜现已干枯。
<传说>全国各地有不少称为丹井的古井,但只有福州于山的丹井曾受到宋高宗皇帝的重视,下诏书发库银年年维修。相传,高宗母亲章太后因患眼疾,久不能愈,后一神仙指点用丹井水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