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doc

上传人:brnpnu31 2018/9/18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课是在学生以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教学目标: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2、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4、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5个红圆片、3个黄圆片。
教学设想:
本节课创设学生熟悉的投篮情境组织教学,激趣导新、巩固新知、深化感知、体会收获这四个环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在求平均数方法的处理上,不用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数据与统计图的观察,实实在在地悟出其中的“移多补少”的思想,从而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并掌握求平均数方法的要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均数、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投篮比赛为题材,充分利用条形统计图,并创设了“用几来代表各班同学投篮的整体水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困惑中产生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需求,从中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并渗透了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求和再平分)和基本方法(移多补少)。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新的知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想知道是谁吗?
出示课件:姚明打篮球的照片。
同学们喜欢他吗?那你们喜欢打篮球吗?这不,三年级几个班的同学正在举行一场有趣的投篮比赛,想去了解比赛的情况吗?
一班只来了1位同学,投中了5个,咱们就用5来代表他的水平,行吗?
(板书:一班:1人 5)
二班来了2个人,小青投了3个,小红投5个。(板书:二班:2人 3 5)你觉得用什么数来代表他们两个的水平呢?
预设:
1、学生答8个。(板书:8)
如果用8个来代表他们的水平,如果你是一班同学有意见吗?(肯定有意见,不公平。因为一班1个同学,而二班来了2个同学。
2、学生答4个。说说理由
你这个4哪来的?
方法一:(3+5)÷2=4,每人投4个。
小结:同学们体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