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人眼中的水晶
李商隐,杜牧,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呈大昌,辛弃疾,杨万里,吴文英,杨基,魏源等诗坛,词林大家都有歌吟水晶的佳篇传世。
等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同寿,
与日月兮同光。
这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屈原,同时也是有史最早提到水晶的诗句。
玉英,水玉都是水晶早期的别称。传说古时候赤松子曾服水晶,以教神农并自己跳进火里焚烧自己登仙水晶,澄澈的机体,旷世的精灵。它蕴藏着天地间的灵秀之气,流泻着宇宙里的雄浑之韵,凝聚着文明古国的文化情节。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会唱歌的石头更能激发墨客骚人纵情吟唱水晶。石头,水晶,成为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个歌吟不息的对象,催法了中》将水晶神化。《韩非子》,《太真外传》将水晶灵化。粗略统计,作为文化而言,历史上与水晶有关诗词有300篇,其中唐诗近百篇,宋词超百篇,金元明清至近代有百多篇。像屈原,司马相如,李白,杜甫,韦应物,王建,罗维,李去了昆仑山,连炎帝神农的小女儿亦照此法服水晶入火自烧追随他而去。
·屈原与水晶之缘
水晶对身体有这么大的好处,自然诱发了屈原也想食水晶。春秋战国时,东海曾属邾地,屈原出生不久,邾即为楚灭,将邾公虏到楚地黄冈新建的邾邑,东海成为楚属地。屈原在楚国朝中原任三闾大夫,曾主张东联齐国以抗秦,赴齐途中当到过盛产水晶的属地东海。屈原作《涉江》。当在顷襄王初年,屈原被谗放逐之时。他高冠博带,佩珠戴玉,立志游览瑶圃,考察玉园,勘察水晶等等高洁之物。因而,东海水晶便与屈原结下了缘份。他要服食水晶的目的,其实是想摆脱腐败黑暗的现实社会,追求理想光明的世界。
·司马相如之赋
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在传世佳作《上林赋》中写道“水玉磊珂”,“采色皓汗”,意为众多的水晶美玉在水波中辉映出鲜亮光明的情景。这是我国最早形容水晶瑰丽多采的经典之作。司马相如的妻家卓氏,祖先赵人,本为战国秦汉时的一个巨商。卓文君之父卓王孙相传曾在东海经营盐铁生意。后迁四川临工成为冶铁巨富。如今东海县张湾乡卓王河边仍有称之为“卓王墩”的码头遗址。明朝之前称之“卓王河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卓王大队有胡姓数人曾检到黄金四块,上有文字模糊不识。行家推断可能与卓王孙有关。卓氏在过东海,应是熟悉水晶和收藏水晶的。这样说来,《上林赋》中所写的水晶,应是与东海水晶有直接关联的。
·唐“石”三千
唐代诗歌吟诵水晶之风骤起。俗言:唐诗三百“石”三千。这既与唐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有关,也与东海人马待封为宫廷官府开发水晶工艺品有关。
韦应物,王建率先以谜语式的写实诗篇《吟水晶》传世。
韦应物:
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
持来向明月,的烁愁成水。
诗中说以水晶为镜,内外清澈,可映出万物色彩,镜子却似乎不复存在了;那水晶来映照月亮,又恐怕它会化水遁形而去。比喻贴切,想象奇特。
王建:
映水色不别,向月光还度。
倾在荷叶中,有时看似露。
诗中虽无“晶莹”,“透明”之类的字眼,却把水晶的营润,纯洁,坚细,灵透的特质生动的表达出来。你不看题目。也会猜到这是水晶千古不变的本色。堪称绝妙。
罗维曾有咏《水晶环》诗:
王室符长庆,环中得水晶。
任圆循不极,见素质仍贞。
信是天然瑞,非因朴斫成。
无瑕胜玉美,至洁过冰清。
未肯齐珉价,宁同杂佩声。
龙衔任黄雀,亦欲应时明。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