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宜都史地札记
赵有贵
清江出口与长江交会处,有一古迹名为“合江亭”,已废多年。时逢盛世,其故址重修新楼,易名合江楼,成为宜都一景。感于“合江”胜景,曾尝试为之作记。其间,遍寻宜都史料,无论正史俚语,不管山水人事,不计雅致鄙俗,“蔡家姨妈打猪草,茄子广椒一捞捎(筲)”。忙乱月余,虽所获甚微,但“种瓜得豆”,获得了丰富的宜都人文掌故。现撮其要者,拣其趣者,杂然陈列于后,供有志于地方文化的同志赏玩之、参考之、研讨之。
路岩与“合江亭”
路岩是晚唐宣宗大中年间进士,官至相位,与宜都“合江亭”有着“不解之缘”,且事关“合江亭”的诞辰与芳龄。
以“合江”名亭者,举国有三:四川成都、湖北宜都、湖南衡阳。宜都合江亭究竟建于何时?早有唐建和元建两说。《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六十八《荆州府》下注“合江亭”称:“在宜都县北,滨江。唐建,后圮。元大德四年重建,明嘉靖中重修。孙光宪《北梦琐言》:唐路侍中岩镇宜都,后移镇渚宫,祖帐合江亭,以官妓行云等十人侍宴。岩即于离筵作感恩多词十首。”《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援引此说:
“合江亭在湖北宜都县北滨江,唐建。《北梦琐言》唐路侍中岩镇宜都,后移镇渚宫,祖帐合江亭,以官妓行云等十人侍宴。岩即于离筵作感恩多词十道。”
清同治四年(1865年)版《宜都县志》载:“合江亭,在县北,滨江,唐建,后圯。元大德四年(1300年),知县谭文德重建。嘉靖中,知县陶师文重修。亭名合江者,以清江至此会大江也。”
而《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二在《荆州府》下注“合江亭”称:“在宜都县治后,元县尹谭文德登览江表,二水合流,因建此亭。”《湖广通志》卷七十七《宜都县》云:“合江亭在县城东,清江自恩施至宜都城北更宽,一望澄碧,迥异他水,稍过城东,并入大江,即无此色矣。元县尹谭文德登览二水合流,因建此亭。”
宜都合江亭始建唐代说,其原始佐证为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但引文都将“镇成都”误引为“镇宜都”。查《北梦琐言》,文曰:唐路侍中岩,风貌之美为世所闻。镇成都日,委执政于孔目吏边諴,日以妓乐自随,宴于江津。都人士女怀掷果之羡,虽卫玠、潘岳不足为比。善巾裹,蜀人见必效之。后乃剪纱巾之脚以异于众也。闾巷有袨服修容者,人必讥之曰:“尔非路侍中耶?”尝过鬻豚之肆,见侩豕者谓屠者曰:“此豚端正,路侍中不如。”用之比方,良可笑也。以官妓行云等十人侍宴。移镇渚宫日,于合江亭离筵赠行云等《感恩多》词,有“离魂何处断,烟雨江南岸”,至今播于倡楼也。(《北梦琐言》•卷三)
《大清一统志》“镇宜都”应是“镇成都”之误。清人赵翼曾考校《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路岩传》:岩为相,委亲吏边諴与郭筹相倚为奸。旧书云事败出为成都尹,改荆南,寻罢之。新书谓事败贬新州,赐死,剔取其喉。先是岩奏赐死者,当剔喉以验,至是自及之。(赵翼《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都表明路岩未任职宜都。
然而,路岩虽未“镇宜都”,并不能证明他当时未来宜都(按:新唐书:岩封魏国公,坐罪贬新州刺史,至江陵免官,流儋州,籍入其家)也不能说明宜都当年没有“合江亭”。路岩官场失意、贬居江陵时,心绪烦乱,西行宜都,到合江亭宴妓一乐,也未可知。只是证明宜都合江亭为唐建,引“北梦琐言”文字,却是不足为据。
宜都道人醉吟“好了歌”
《红楼梦》第一回有首《好了歌》,颇为有名:“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