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答疑讲评
1 总则
所提问题主要涉及耐久性设计问题
将另列专题讲解
3 材料
所提问题主要涉及新材料的应用
参见《桥梁设计规学习与应用讲评》
§
(1)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是结构工程的重大技术进步
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带来的直接效益是可以减小结构截面尺寸,减轻结构自重,提高结构承受外荷的承载力,特别是对于承受轴向压力为主的构件,效果更为明显。
适当地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需要。在耐久性设计中,对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要求是由于其与混凝土的密实性有关,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其密实性好,耐久性好。
笔者建议,改变传统的设计习惯,适当提高设计时选取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采用C30~C35;
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采用C30~C40;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采用C40~C60。
采用C50以上高强混凝土应参照《高强度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04-1999)执行。
(2)中、高强钢筋的应用
长期以来,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导钢筋是强度为335Mpa的Ⅱ级钢筋,强度为235Mpa的I级钢筋大量用作辅助配筋,比国外低了一个强度等级。低强度带来的配筋率增加,不仅经济效益降低,还造成配筋密集难以设计、施工困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冶金部门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开始按国际标准的要求生产新型钢筋.
①利用我国的钒(V)资源优势,对热轧钢筋微合金化而生产出质高价低的HRB400热轧钢筋(新Ⅲ级钢筋)。其强度较HRB335钢筋(原Ⅱ级钢筋)提高了20%,且具有较高的延性和锚固性能及可焊性.
②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中、高强度低松弛钢丝、钢绞线也增加了许多新品种;性能优良的螺旋肋钢丝逐渐取代刻痕钢丝;二股、三股钢绞线使高效预应力构件小型化成为可能,强度等级也基本齐全.
但是,所有这些质优价低的新钢筋品种推广速度太迟缓。特别是HRB400钢筋(新Ⅲ级钢),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完成了产品研制及应用研究,20世纪90年代已经鉴定,但至今仍未能普遍推广,在桥梁结构中很少有人采用。
究其原因除设计人员受传统设计习惯的影响外,与陈旧设计规范和所谓“标准图”设计的约束有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