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浅析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docx

格式:docx   大小:33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docx

上传人:birth201208 2018/9/18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析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
浅析络谣言的刑法规制
摘要:近年来,络谣言的数量呈急剧上涨之势。络谣言的盛行不仅扰乱社会秩序,降低国家机构的公信力,损害国家形象,并侵害个人合法权利,影响公民正常生活。然而现行《刑法》关于络谣言的罪名存在规制范围狭窄、法定刑较低等问题,体系也不尽完善。本文一方面通过对现行《刑法》有关络谣言的罪名做重点分析,阐述不足之处,提出完善建议。另一方面对络谣言刑法规制的空白之处,通过深刻分析络谣言的立法基础、犯罪构成,提出增设络谣言刑法条文的立法建议。以期对我国络谣言的刑法治理有所裨益。
关键词:络谣言社会危害性法定刑
据中国互联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xx年12月底我国民规模达到亿,互联普及率为%。互联的普及无疑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便利:自由的发表言论、平等的交流平台、高效的信息共享。然而在享受互联提供的不限时间、地点、不限身份的广阔空间的同时,互联搭载着的谣言却肆意横行。20xx年四川蛆橘谣言导致仅次于苹果的中国第二大水果柑橘严重滞销;20xx年山西地震谣言令百万民众凌晨走上街头“躲避地震”;20xx年日本核地震引发的抢盐风波遍及全国;20xx年军车进京谣言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伴随互联的快速发展,络谣言的增长势头更加凶猛,其不仅侵犯公民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秩序,还损害国家形象、威胁国家安全。然而现行《刑法》关于络谣言的罪名规制存在类型固定、法定刑较低等问题,体系也不尽完善。这一方面对于危害较大的络谣言,由于处罚程度轻不足以形成威慑,另一方面对一部分络谣言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文无法进行处罚,助涨了造谣者的嚣张气焰。

络谣言的定义及类型
1. 络谣言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谣言的解释:“没有确实依据的消息。”美国学者彼得森和吉斯特对谣言所下的定义是:“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法国学者卡普费雷则认为:“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2]国内学者谢永江认为谣言是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真假。[3]从上述定义中可以发现谣言和络谣言没有实质区别,络谣言只是通过络介质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

随着微博、论坛、qq、微信等络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络谣言呈现多种类型。其中,按照络谣言针对对象不同,分为:针对党和国家的络谣言。这类谣言涉及政治内幕、政治事件、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等内容。如:20xx年8月12日,有站刊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即所谓“国家税务总局20xx年第47号公告”并做了解读,由于涉及时下备受关注的“年终奖税收”计算方式,经国内多家媒体转载、放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议论。此后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声明称,此文件及解读稿系伪造。针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络谣言。这类谣言涉及食品、医药、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范围最为广泛,影响巨大。如:20xx年山西地震谣言令数百万民众街头“避难”;20xx年“皮革奶粉”不仅重创消费者对我国乳制品的信心,而且给国内乳制品产业造成严重损失。针对个人的络谣言。这类谣言涉及个人名誉、隐私。这其中尤以明星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为主。如:北京艾滋女事件令事件主人公无法正常工作生活;赵本山多次“被死亡”事件严重影响本人名誉。
络谣言的形成原因
络谣言产生和发展就像蝴蝶效应一般,往往从最初的很不起眼的几句话最后却造成轩然大波,络谣言的形成是由内因外因结合造成的。
。络谣言制作、传播成本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上随意申请账号,成为传播络谣言的主体。而发布或转发一条信息只需要找一台电脑,花费几分钟的时间,不需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络虚拟属性。由于络本身的虚拟性,络主体可以匿名注册,这变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一层厚厚的保护面纱。发布、转发、评论都不需要真实姓名导致一些民不顾国家法律法规任意作为。
。互联的普及。据中国互联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xx年12月底我国民规模达到亿,互联普及率为%[4]。由此可见,我国民数量处于高位,为络谣言的传播奠定基量。络把关人的缺失。络把关的缺失和技术滞后是络谣言形成的技术基础。络作为开放的传播系统,任何一个络主体可以相对自由发布或转发任何信息,缺少审核监督者。尽管一些论坛设置论坛公约规则、举报投诉方式、事后辟谣等,但这些监督方式存在明显滞后性及约束力低的缺陷,不能有效防止络谣言的传播。民素质参差不齐。尽管民中知识分子占大多数,但仍有部分民知识素养不高,不能正确辨析络信息的真伪,对于任何一条络信息,盲目转发。尤其存在为较少的金钱利益充当络水军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