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秦汉服装
秦兵马俑坑,,1974年发掘后,顿时轰动了全球,被誉为“世界的奇迹”,“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为研究秦代武士服饰,提供了最具体的形象资料。秦军队中服装大体可分军官和战士两大类:(1)军官的服装 军官分高、中、低三级。 将军俑,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铠甲,下着长裤,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顶部列双鹖的深紫色鹖冠,橘色冠带系于颌下,打八字结,胁下佩剑。 中级军官俑的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彩色花边的前胸甲,腿上裹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版长冠,腰际佩剑;第二种是身穿高领右衽褶服,外披带彩色花边的齐边甲,腿缚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版长冠。下级军吏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头戴长冠,腿扎行縢或护腿,足穿浅履,一手按剑,一手持长兵器,另也有少数下级军吏俑不穿铠甲,属于轻装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秦代兵士铠甲展示图
秦代将士铠甲图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
秦代骑兵步兵服饰
(2)士兵的服装 轻装步兵俑,身穿长襦,腰束革带,下着短裤,腿扎行縢(即裹腿),足登浅履,头顶右侧绾圆形发髻,手持弓弩、戈、矛等兵器。重装步兵俑服装有三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铠甲,下穿短裤,腿扎行縢,足穿浅履或短靴,头顶右侧绾圆形发髻;第二种的服装与第一种略同,但头戴赤钵头,腿缚护腿,足穿浅履;第二种服装与第三种相同,但在脑后缩板状扁形发髻,不戴赤钵头。战车上甲士服装与重装步兵俑的第二种服装相同。骑兵战士身穿胡服,外披齐腰短甲,下着围裳长裤,足穿高口平头履,头戴弁(圆形小帽),一手提弓弩,一手牵拉马缰。战车上御手的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双肩无披膊(即臂甲)的铠甲,腿缚护腿,足登浅履,头戴长冠。第二种的服装是甲衣的特别制作,脖子上有方形颈甲,双臂臂甲长至腕部,与手上的护手甲相联,对身体防护极严。据初步统计,秦汉军服可归纳为七种形制,两种基本类型。(一)护甲由整体皮革等制成,上嵌金属片或犀皮,四周留阔边,为官员所服。在楚辞《九歌·国殇》中,即有“操吴戈兮被犀甲”句,说明革甲由来已久。(二)护甲由甲片编缀而成,从上套下,再用带或钩扣住,里面衬战袍,为低级将领和普通士兵服。
--------------汉王朝的服饰制度 汉高祖初期,找不到4匹纯色的马来拉车,将相只能坐牛车,到汉文帝时,国力已经充裕起来,但汉文帝只穿“弋绨、革舄、赤带。”王后的裙裾长不及地,提倡节俭,汉文帝在位23年,经济进一步繁荣,出现了“文景之治”。到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制定了官服制度。汉明帝和公卿诸侯首次穿着冕冠衣裳举行祭礼,这是儒家学说衣冠制度在中国得以全面贯彻执行的开端。汉明帝的祭服、朝服制度包括冠冕、衣裳、鞋履、佩绶等,各有等序,它的重点在冠冕,朝服采用深衣制。 秦汉时期的冠巾帻履 汉代冠和古制不同之处,是古时男子直接把冠罩在发髻上,秦及西汉在冠下加一带状的頍与冠缨相连,结于颌下,至东汉则先以巾帻包头,而后加冠,这在秦代是地位较高的人才能如此装束的。
冠: 作为朝服的首服,有严格规定。东汉永平二年,孝明皇帝诏有司博采《周官》,《礼记》、《尚书》等史籍,重新制定了祭祀服饰和朝服制度。其中关于冠,有诸多式样,如: ①冕冠:俗称“平天冠”,这时的冕冠“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彩色为组缨。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 ②长冠: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有木俑戴之,多为宦官、侍者用。但贵族祭祀宗庙时也戴。因汉高祖曾以竹皮为长冠,因此也被称为“高祖冠”或“刘氏冠”。 ③武冠:武将所戴之冠,加貂尾者为“赵惠文”冠,加朗尾者叫朗冠。原为胡人装束,后延至唐宋,一直为武将所用。 ④法冠:也叫獬豸冠,为执法官戴用。 ⑤梁冠:也叫进贤冠,为文官用。实际上,远游冠与通天冠均为梁冠之属。单分有一梁冠至八梁冠等大同小异的冠式。 汉代官员戴冠,冠下必衬帻,并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东汉画像石上屡见此类方式,可见帻盛行于东汉,有人说与王莽头秃喜在冠下衬帻的传说有关。戴冠衬帻时冠与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帻,而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佩平巾帻。“卑贱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