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摘要】目的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到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工作中受到生物、化学、物理和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危害。结果针对不同的职业危害,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结论工作中遵守操作规范、强调标准预防是避免或减少职业危害的关键。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心脏。因工作性质决定其工作人员每天不可避免的接触影响自身安全的因素。而经济落后的山区医院最基本的设施设备不完善,防护用品质量不达标,随着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等病人明显上升,长期的手工清洗使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显得更加严峻,因此,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强调标准预防尤为重要。1职业危害因素
、器具和物品,这些物品多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几乎都含有病原微生物,操作中随时可能污染工作人员的皮肤或粘膜,甚至被HIV、HCV、HBV污染的锐器损伤。一项调查表明:全国有80%的护士曾受过针刺伤,医务人员患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有文献报道:被污染的缝针、刀片、剪刀等锐器伤后,%-30%,%-%,%-%[1],故工作人员面临着严峻的危险。
、清洁剂、含氯消毒剂均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蚀性和挥发性,对人体的眼睛,皮肤粘膜、呼吸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使用过程中可引起操作者皮肤粗糙、过敏,头痛、支气管哮喘等。
,若发生故障或违章操作可引起爆炸;热力消毒升温用的电炉、干燥箱是高温设备,使用时有被烫伤的危险;用电过程中可发生触电,且夏季高温作业易中暑。
,干噪箱、蒸汽排气等,噪声强度高达90dB-98dB,超过我国噪声标准极限:55dB-60dB,有文献报道:噪声会导致人体应激反应,出现各种生理功能紊乱,高强度的噪声可损伤听力,长期在噪声环境工作易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里反应,还会引起疲劳、精力分散、头痛,并易使工作人员产生负性情绪。
,易致肌肉、韧带损伤。
,紫外线照射到人的眼、皮肤可引起电光性眼炎、皮肤红斑、灼伤及皮肤过敏,吸入照射时产生的臭氧可引起气急、胸闷、肺水肿等。
,职业风险大,工作质量受到全院各临床科室的检验和监督,心理压力大,是不受重视的后勤辅助部门,待遇低,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同,易造成消极情绪,导致心理失衡。
,对感染严重性认识不足,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薄,危害认识不清,易导致职业危害。2防护措施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防护屏、防水围裙、雨鞋、戴双层手套,工作中手套破损及时更换,同时避免压力水枪冲洗时喷溅;戴双层手套是避免锐器伤的重要防护措施,冲洗针头时朝下,检查针尖时用钩划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