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文档名称:

a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ppt

格式:ppt   大小:536KB   页数:2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a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ppt

上传人:wu190701 2018/9/21 文件大小:5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a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概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发生在外科手术术中和术后的病人。发病因素包括肥胖、静脉血栓史、静脉曲张、凝血机制异常、糖尿病、口服避孕药、外伤、分娩等。DVT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浅表静脉扩张、皮肤温度增高和低热,重者可发生股青肿,血栓脱落进入肺部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肺梗塞(PE)。
概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发病率约占周围血管疾病的40%,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北美周围血管疾病死亡病人尸检中,发现72%有DVT,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DVT的预防和护理,降低DVT病人的病死率.
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如果没有预防措施,患小腿DVT的机会为40%~80%
髋部骨折及术后
下肢骨折及术后尤其是术中应用止血带的
原发下肢血管疾病
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
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静脉血流滞缓
静脉壁的损伤
血液高凝状态
其它因素
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过程中的长时间仰卧,肢体制动或偏瘫卧床,或长途乘车,或长久的下蹲位等。均可引起静脉血流滞缓,一直被认为是引起DVT的因素。全麻、感染或其他增加下肢静脉容量和减少静脉血流的因素都可引起静脉血流滞缓,血栓即可在静脉瓣膜尖部和肌肉静脉窦内形成,如果再伴随其他引起血栓形成的因素(内膜损伤或高凝状态)血栓就会发展。
静脉血流滞缓
解剖因素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左髂总静脉被夹在右髂总动脉和骶骨岬之间,容易使左髂总静脉长期处于前后壁接触状态,使左髂静脉回流受阻,还可形成静脉腔内粘连。由于静脉血流滞缓,血液淤滞于静脉内,导致组织缺氧,淤滞的血小板促进凝血酶的产生和释放。积累的凝血酶损伤血管壁内膜,导致5一羟色***和组***的释放。其结果是基底膜暴露,内弹力板断裂,导致血小板沉着及凝血因子的活化,进而血栓形成。
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不同程度地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壁的损伤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血液高凝状态
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术中或术后因组织损伤引起血小板凝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他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癌细胞破坏组织的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胶蛋白和凝血活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