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诸葛亮文化现象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沉,已形成一种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关于诸葛亮,除史传记载外,有传说故事、论赞诗文、话本戏曲、小说评话、绘画雕刻、名胜古迹、祠庙祭祀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一文化现象的影响,也从历史走向现实,从国内走向国外,从政治、军事、经济走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正在日益扩大和深入。本文仅就其形式,成因及意义略作探讨。
诸葛亮文化现象表现形式虽多,而其本源,或者称为源头,无疑当是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引。《三国志》书中除《诸葛亮传》外,提及诸葛亮的地方还有55处之多(含裴注,见《三国志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三、业绩、道德、情操都记录了下来,以后的各种诸葛亮文化现象,都是以此为母体发展和衍生的。
不少学者指出,裴松之注引中的“七擒孟获”、“大星殒落”、“死诸葛走生仲达”等,带有传说的性质。这说明,在诸葛亮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已开始在民间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的流传、加工、改编和创造,诸葛亮的传说故事日益丰富和精彩。根据目前出版的《三国外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三国人物别传》(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出版)、《三国名人传说》(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出版)、《诸葛亮传奇》(陕西美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诸葛亮的传说》(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等书统计,关于诸葛亮的美好传说故事已达150个之多,流传地区也很广。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是诸葛亮文化现象生根发展的肥沃土壤。
对诸葛亮的评赞在三国时代就开始了。蜀国的吕凯称“诸葛亮英才挺出”。(《吕凯传》)邓芝对孙权说:“诸葛亮亦一时之杰。”(《邓芝传》)魏国的刘晔说:“诸葛明于治而为相。”(《刘晔传》)贾诩称“诸葛亮善治述佐篇》,评论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优劣(《诸葛亮传》注引)。西晋的张辅著有《乐、葛优劣论》,专论乐毅与诸葛亮的短长,对二人作比较认识。其后,评赞诸葛亮的言谈文章不断。明末自称诸葛亮的三十六世孙诸葛羲、诸葛倬辑《诸葛孔明全集附评传》一书(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重印),搜集历代评论编为四卷。清代张澍编的《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辑录了唐代及唐以前评赞诸葛亮的文章,编为二卷。可惜搜录得都不全。由于目前没有关于诸葛亮论赞的专著,其数量难以精确统计。
从东晋桓温的《八陈图》诗开始,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歌就不绝于书,仅唐代就达40首之多。我曾经从自己搜集到的三百多首(下限为清代)中选出90首,辑成《历代咏赞诸葛亮诗选注》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我发现这些诗篇,凡诸葛亮的事迹和遗迹,无一不咏及;诗篇的作者包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的各种人士,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一种罕见的现象。
关于诸葛亮的画像和雕像(或塑像)最早出于何时,不见诸记载,不过,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已绘有诸葛亮画像(见清赵冀的《石刻诸葛忠武侯像歌序》),宋代也有诸葛亮画像(见苏轼的《诸葛武侯画像赞》),还有《三顾草庐图》(见《大籁阁旧藏宋人画册》)。只可惜这些绘画作品没有保存下来。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有明代《三才图会》书中的孔明半身像和清代南熏殿藏《历代名臣画像》